说农村老家有养猪的传统,倒不如说中国的农民都有养殖猪鸡的传统。因为中国人上万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决定了农民们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养点鸡鸭鹅等家禽,猪牛羊狗等家畜,这是农耕文明的特性决定的。中国农民早在上万年前就学会了将他们捕猎后剩余的家禽家畜豢养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世世代代一直沿袭下来。家禽与家畜既成了家庭中的成员,也是农民们的生产资料。家禽们除了会生蛋以外,它们本身也是人们盘子里的一道道美食。家畜呢,各有各的用处,如牛耕田,狗看门,羊剪毛。只有二师兄最悲催,养它就是为了宰杀吃肉。
二师兄的命运是老天注定的,谁让它的肉质那么鲜美,生长又那么快,关键是还没有其他的技能,也不会讨好人,只知道吃和睡觉,生下来就是挨刀子的货。
老家人为了养猪,基本上每家除了自己住的房子,也要为养猪搭建猪圈。猪圈一般都非常的低矮,常常与厕所建在一起,猪排放的大小便又是优质的农家肥。
很早的时候,我们养的猪都是当地产的品种,黑毛猪为多,也有白毛的地方品种,还有黑白相间的那种,我们叫它豹花猪。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们家也养过母猪,一窝下来能生7-8只猪仔,出生后个把月就被周围村子里的人陆续买走。个把月的小猪仔个头非常小,大概只有两/三斤重,卖起来价格也非常便宜,因为猪仔都是跟当地的肉价,按照当时的行情,一/两块钱就能买到一只。可见,生命的价值不能简单地用价格去衡量。
个把月的小猪仔萌萌的,也非常的机灵,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呆傻模样。小猪仔很认生,警惕性非常高,看到生人它马上跑开,躲你远远的,比兔子还快,哪怕你脸上的笑容像一朵盛开的牡丹,也照样把你看成是异类,唯恐避之不及。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恐怕也是弱小动物们长期进化的结果,为了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吧。它们却不知道,无论怎样反应机敏,都最终难逃人类的魔爪。
猪圈之外,猪吃的食物是最大的问题。农户们养的猪,吃的食物主要就是家里的潲水,山芋,南瓜,野菜一类杂菜,还有米糠。以前农村里小猪吃的食物,现在几乎都成了都市里人人追捧的营养食品和保健食品,细思之下,忍俊不禁。潲水吗,这好理解,就是我们人吃过的残羹冷炙,饭店里每天都大量产生。不过现在的饭店里拼命使用洗涤剂,含有这些化学品的潲水是不能作为猪食的,对猪的健康肯定不利,甚至也会转导到人体。至于野菜,农村有的是,只要你不懒,再说,农村哪有懒人呢。咱们所在的安庆地区还有一曲非常有名的黄梅戏叫《打猪草》,演绎的就是过去农家姑娘在为家里喂猪采摘野菜过程发生的故事。猪食里最大的添加物是米糠,也就是稻谷碾压过后谷壳变成的糠,里面通常还会有一些碎米,有一定的营养价值,譬如各种维生素,植物纤维及淀粉等。那个年代,农药化肥还是比较稀罕之物,用得非常少。故而,猪吃的食物也基本都是天然的或者健康的绿色食物。
农民们养猪养鸡都谈不上什么技术,用的都是传统的原始方法。所以,那时候的家禽家畜也都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在几乎没有什么外力干预的环境下野蛮地生长。
然而,自然生长的速度往往比不过人工干预。那时候农民们养的猪长得都非常缓慢,从欢快地出生到最后悲壮地走向屠场通常需要一年的时间,而不是现在高科技条件下三个月左右的“速成班”。故而,我们认为猪的寿命大致是一岁。对比一下人类,1岁的人不过生命刚刚开始。而1岁的猪就必须完成生命的轮回,这是多么的不公平。
年底了,对于人来说过年是非常喜庆的时刻,特别是农村人。然而对于猪来说,基本是它们生命难以逾越的高度。人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其他种群的痛苦上,并且还能找出各种堂而皇之的借口。
老家宰杀年猪一般都是在腊月中下旬,但最好在立春之前,因为老家的人都相信,立春之前的猪肉便于保存。这种说法看起来似乎只是经验之谈,其实还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立春以后气温逐渐升高,过去没有冰箱冷柜而要靠低温保存,气温自然非常敏感。
农家杀猪是喜事,也是大事,因为一家一户一年大致也就宰杀一头猪,而这一头猪的肉也通常是农家大半年的主要荤菜。
农村里都有一些杀猪的班子,有2个人一组也有4个人一组的,他们都是村里比较孔武有力且有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而毫不胆怯的那些人。杀猪班的人都有明确的分工,有的人操刀子,有的人负责给宰过的猪吹气(便于剃毛)剃毛,有的人翻洗猪肠猪肚,有的人剁肉等,各就各位各司其职。
养了一年的猪差不多有一两百斤重,发起疯来力大无穷。从猪圈里赶到屠宰凳的那短短几十步最后的生命旅程,那些颇有灵性的猪们仿佛能够意识到它们大限来临,往往做垂死挣扎,需要3-4个壮汉才能控制住。所有的动物都有求生的本能,智商本来就不低的二师兄对死亡更加敏感。屠人用绳子套住它的那一刻,它会赖在猪圈里不肯挪动脚步,最后只能是人去将它们拖出来,以暴力的手段架上屠宰凳。在凳子上的那一刻,二师兄尽管已经失去了自由,仍然拼命地哀嚎挣扎,直到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猪血老家叫“旺子”,杀猪时用盆子接好。血放完后在里面加上一些凉水和食盐,等它凝固好再放到大灶的锅里隔水蒸熟,用刀划成块,取出来可以在盐水里保存一段时间。在低温的自然环境中,猪血有时候能保存十天半月,温度高时就很容易变质。
猪宰杀后肉被分解成一块块,我们老家叫“刀头”。留在家里吃的肉可以随意点,但送长辈们过年礼的肉是有讲究的,要长条形的,有肥也有瘦,一个大的刀头外还要再搭配一点方才叫完美,否则会被认为是外行人做的事。肉被分解后,那些打算过年吃或者送人的用稻草拧的绳子串起来,然后将它们倒挂在家里木楼板的横梁或者土墙上,风干后保持通风就不容易变质。准备储存起来的肉要么腌制成咸肉,要么风干晾晒成腊肉。那年代的猪,都是自家土养的,肉味鲜美又安全,不像现在的猪肉,总有一股猪毛的气味,味道也大不如从前。
猪头与猪尾巴会摆放到一起,寓意着有头有尾,一般先要用来祭祀祖先,之后才可以自己享用。
农家人比较看重猪油,觉得猪油是比猪肉更加宝贵的食材。猪宰杀后主人对猪油也格外的关注,猪油多的话主人也分外高兴。熬制好的猪油有一定的保鲜功能,储存的好可以留上半年,在里面放点白砂糖或者放几粒黄豆都能延长猪油的保质期。现在的人都不爱吃猪油,觉得猪油在身体内累积会引发肥胖甚至高血脂,那是因为现在人普遍劳动量偏少,体力消耗小。过去的农村人几乎天天都要干力气活,体力消耗也非常大,个个身材苗条,真有体态丰腴之人,往往会引来一片艳羡的目光,大家都觉得那人有福气。做农活的人需要额外补充脂肪,干起活来才有力气,所以猪油便成了农村人的能量物质。
过去农村经济落后,一年到头难得买上几回荤菜,猪肝,猪肠,猪肚之类杀猪菜,都是农家上等的菜肴,也是正月里招待客人的主要菜品。而猪尿殍则是孩子们的玩具,他们朝里吹足气,一端用绳子扎好,就可以当气球玩。
宰杀年猪对于农民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喜庆的事,一来杀了年猪,“年”的脚步就越来越近,“年味”也就越来越浓郁了;其二,宰杀年猪到之后的个把月时间里,农人们的饮食条件都大为改观,有了吃的,换谁都高兴;其三呢,年猪也是农家美满吉祥生活的一种体现,谁家里杀了大年猪,似乎谁家就更加富足,生活条件更好。所以,家家都盼望能养到一只大肥猪过年。
中国农民养了上万年的家禽家畜,而现在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农民们的种养经济也遭受了极大的威胁。不到几十年的时间,农村里汽车和洋房多起来了,而传统的猪牛羊却在逐日减少。用“耕牛遍地走”去形容我们小时候的农村景象非常贴切实际,但现在的农村还有耕牛吗?走十里八村都很难看到一只耕牛了。更荒唐的是,前两年还有砖家说,农民们养殖家禽家畜会导致环境污染,而蛊惑ZF去禁止农民养殖鸡猪。这样的砖家脑袋不是被驴踢了,就是被国外资本收买的洋买办。中国人养殖家禽家畜都养了上万年了,过去的农村到处青山绿水,空气甜美,土壤肥沃,丝毫没有被污染的痕迹。在这样一帮砖家们摇唇鼓舌的蛊惑下,现在农村养猪的农户也越来越少,大家都去肉店超市买就是了,因为买肉比自家养殖要合算得多。现在人都讲效益,自养鸡猪基本是赔本的买卖,谁还愿意去养殖呢。何况一只小猪仔动不动就是好几千块,自己养殖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见,污染社会环境的不是小猪和小鸡们的排泄物,而是砖家们的信口雌黄和别有用心。
那些被西方经济学洗脑的学者们,对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口诛笔伐,恨不能来个一扫而光,在他们眼里只有全部改造为欧美式的农场农庄才唯一正确。中国的农村是一种中国特色,不仅美好,也是中国人的根基,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承载。农村消灭了,中国还会有吸引力吗?看得见炊烟,记得住乡愁,有农村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有农村的中国才会古老神秘,才是我们永久的家园。
对比中国一家一户的养殖方式,国外现代化的养殖效率自然要高得多,被进口商品一冲击,我们最后的自有市场恐怕都要沦陷了。当我们的传统产业被国外资本彻底消灭之后,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链,就可能慢慢被国外掌控,我们的脖子随时都可能被死死卡住。这不是危言耸听,连年发生的猪肉短缺和市场价格的剧烈震荡就是证明。当我们的农村不再有鸡鸭牛羊,当我们的庭院不再瓜果飘香,这个世界到处充斥着砖家们的口水,他们忙着用一个理论掩盖另一个理论的时候,危险已经悄悄地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