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是长期积淀凝聚而流传于民间的约定俗成的节日。它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它所承载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有着独特的价值,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处于转型期,社会上的多元价值观、多元文化、物质时尚等通过各种渠道折射到家庭、学校,其中负面的文化垃圾正在侵蚀青少年的心灵,损害他们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三片文化”的影响已无处不在。于漪老师在她的《教育的姿态》中这样写道:“一个是大片文化,好莱坞大片风行,娱乐把高雅文化拉下圣坛;二是薯片文化,吃的不是麦当劳,就是肯德基,全是洋快餐,至于川菜、湘菜或粤菜、鲁菜等,他们不但不知道,而且无感觉,更无法体会饮食文化是有民族印记、地域印记乃至国家印记的;三是芯片文化,从比尔•盖茨到乔布斯,从windows到iphone系列手机,这些影响孩子的情感趋向与是非判断标准,这种影响对缺少生活积累、文化积淀的青少年是潜移默化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德育工作,提升德育的有效性,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培养有中国心的祖国的未来接班人,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而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环境下,我们将德育内容渗透到传统节日文化中并继承和发扬,对揭示传统化的内在价值,弘扬民族精神,对加强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洋节日的流行,我们却于无形之中淡化了传统节日的德育作用,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大缺失。怎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传统节日的德育作用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搜集传统节日素材,挖掘内涵。如端午节,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这个节日的来源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人们为什么要保护屈原呢,正是因为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通过搜集素材,让德育资源再次开发,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爱憎分明、关心和热爱祖国,激励他们逐步树立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
二、利用学科,让传统节日的德育功能在学科的智育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如在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们可以通过对诗词背景的学习、内容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节庆的活动,有些地方还把“重阳节”定为“敬老节”,向老年人表达敬意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从而让青少年学生懂得“孝”的内涵并常怀感恩之心。
三、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根据当地风俗习惯,灵活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让青少年参加清明节祭祖、去烈士陵园扫墓等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孝道和对烈士的敬仰之情,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元宵节吃汤圆、猜灯谜,制作花灯比赛等,让孩子懂得珍惜亲情,学会合作。
四,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传统节日的活动方式,争取在吸引力和感染力上有所突破。比如传统节日中的春节代表着新的开始与新的希望。它是中国民间传统中最为隆重和盛大的节日。春节期间,我们家家户户清洁卫生、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守岁、吃饺子、拜年等活动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开展一个主题式班会。让学生假期搜集春联,开展一个晒春联比赛;让戏剧教育进校园,开展体验式的走亲访友活动,培养孩子待人接物的能力。在模拟的情境表演中学习生活能力,使用礼貌用语的良好语言习惯等。
当代青少年处在一个特殊的时空环境中: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世界和中国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历史特征,对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怎样才能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我们的德育工作务必要扎实,而传统节日中蕴藏的德育内容我们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