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李总,是清华博士出身、中国规划设计院西北分院的研究员、副总工程师李XX。
在没有与他见面之前,听同事提起过,说他特能侃,很幽默,爱好多,是一位很“另类”的学者,可能是我生性喜欢猎奇的缘故吧,隐隐约约就有一种想见到他的念头。
第一次见到李总,是在去长沙参加对当地一个项目评审活动的列车上 。当我从西安北站上了高铁,按照票面座号找到自己的座位时,看到邻座坐着一位身材瘦小的中年男人。虽然没有问,但从订票信息判断,此人应该就是我的同行。他先开了口,招呼我坐下。经相互介绍,才知道眼前这个不修边幅、其貌不扬的瘦小男人,正是我潜意识中想见到的那个李总。
李总与我侃侃而谈,聊社会万象,聊他对孔孟哲学思想的理解,聊对人生和职场的感悟。基本上都是他在说,我在听。他见解独到,感悟透彻,我很快便成了他的粉丝。一路聊下来,充分证实了之前同事对他的评价:李总的确是一个特能侃的人。
那次在长沙期间,我们工作和吃住都在合作单位的院子里。每天晚上吃过饭,大家都不急着回住处,四五个人围在餐桌前,一起听李总的即兴演讲。他讲自己在外讲课的经历,讲对哲学的认识,讲大家关心的时事及人生话题。他说话简洁明了,幽默风趣。在回忆起一次面对满堂院士和博士、临上台讲课前紧张不安的心情时,他用有点文学色彩的句子描述当时的自己:“老李整了整衣衫,定了定神,在心里给自己打打气……”哈哈,和他在一起,总是笑声不断,且受益良多。
他把我们这些普通的临时同事都称呼为某某同学,不笑不说话。大家也会时不时拿他打趣,他会毫不犹豫给与妙语连珠般地回应。率性幽默的他,常常能使大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开怀一笑,得以放松。他时不时和合作单位的欧阳院长互“黑”。有一次,开会的时候,站在投影仪前,就技术问题他与年长二十岁的欧阳院长争论不休。晚上我们加班到十二点,他当面戏谑欧院长为恶霸地主,不顾员工死活。欧院长深知他的脾性,丝毫不介意。
他时常说,从事工科的人,与各种枯燥的数据、抽象的名词打交道之余,一定要有人文的、艺术的东西来调节。他喜欢哲学,喜欢音乐,喜欢烹饪,认为制作美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本科西安交大,硕士上海交大,博士清华的李总,是令我辈仰视的超级牛人。但是他却不止一次告诉我,不要觉得上一个名牌大学的硕士、博士就了不起,这个世界上牛人太多,更何况学历这个东西很单一,代表不了一个人的全部。那天在餐桌上听到有哈佛的硕士时,他更是以此向我证明。是的,真正有大格局的人,才会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在他身上看不到一丝大牌的架子。在高铁上聊过之后,他就主动要求加了我的微信。到长沙后,晚上大家一起出门逛街时,他总是留在最后,关灯再走。开会的时候,把开水送到大家手边几乎成了他的专利。
李总认为真正的成功是著作等身。他总是慨叹自己至今还未达到。我告诉他,现在的他也才四十出头,学者著书立作,一般也都在四十岁以后,来日方长。他听了很是欣慰。
他十分怀念在广州院工作的那十年。作为副总工程师,他领着一帮985高校刚毕业的年轻人,钻研专业,提升技能。为了更好胜任工程工作,他刻苦学习,不断充电,不仅考取了注册翻译师,还拿到了其他六个注册专业证,有五个是跨行跨专业的。能想象得出来,与他共事,他身上那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与初涉职场的年轻人内心的澎湃激情很合拍;他不拿架子、率真幽默,与他相处必然轻松愉悦。遗憾的是,后来因体制改革,人员分流,那些年轻人依依不舍地与他分别,他也离开广州回到家乡西安。那一段闪闪发光的日子,成为他心中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
身材瘦小的李总,不修边幅,头发总是乱糟糟。和我们讲起他在广州时,有一回骑自行车去华南理工大办事,竟被门卫当成废品收购员,问他要不要旧报纸。听以前和李总出差的同事说,第一次来长沙时,在工作场合初次见面,有人对李总态度很傲慢,很不友好。但后来见识他的学识,侧面了解他的背景后,立刻变得很恭敬。而李总却从不管他是前倨还是后恭,总是我行我素,该干就干,想侃就侃,本性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