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为什么有这样的需求?
“被抛弃”是我的核心心碎信念,是影响我很深很严重的一条信念。
一日课回来后,我也一直在琢磨,为什么我会在课程中希望搭档只和我讨论,不和别人讨论,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需求呢?按理说,如果是在两性关系中,对伴侣有这样的需求,还是正常可以理解的,毕竟伴侣关系更亲密,而我面对一起上课的伙伴,不是特别亲密的关系,为什么我也会有这样的需求呢?
回顾我过往的生活,从我核心心碎“爸爸想要男孩,所以想要把我送走跟同村的男孩换”,到我7岁时爸妈离婚家庭破裂,再到后来我不断转学,小学从村子里转到镇上、初中从一个市转到另一个市、高中从一个省转到另一个省,同时不断搬家,从我最初自己的家到我爸重组后的家,到我和我妈的家,到住姥姥家跟姥姥生活,到舅妈不允许我住姥姥家开始租房子住,再到后来跟我妈重组后的家,到我和我爸的家,最后到和我爸再次重组后的家,我一次次经历分离,一次次加重被抛弃的痛苦,以至于后来我在关系中诚惶诚恐、小心翼翼,生怕被别人抛弃,一直处在极度的惊恐和不安中。
二、我形成的行为模式
因为太怕自己一个人,所以在恐慌之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来帮助自己,尽量避免一个人的情况发生,那我当时是怎么帮自己的呢?
我从小学开始,就开始寻找一对一、关系很好的好朋友,所以我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关系非常亲密,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吃饭、一起上厕所、一起去玩,我非常在乎她,她也非常在乎我,以此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关系,觉得只有关系稳定、可靠,她才不会抛弃我,才不会只剩下我自己一个人。
工作后,在公司里,我也会寻找并主动靠近某一个同事成为好朋友,互帮互助,以便让我觉得在公司里是有支持、有依靠的;
哪怕在求职找工作的路上,我都可能跟某个一起面试感觉投缘的人,成为那一天内关系很近的朋友;
甚至是出去旅行或坐火车,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个投缘的,成为那个旅途中关系很近的朋友,陪我一起玩;
还有,进入任何一个陌生的社交场合,比如会场、讲座、沙龙,我都会无意识地和周围人打招呼认识后,找到一个人,成为这半天或一天时间里关系比较近的人,以便让自己觉得在这个陌生场合,不是自己一个人,是有人陪着自己的。
所以,为了避免自己被抛弃,所以我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下,都想建立一个一对一的、稳定、可靠的关系,觉得只要关系稳定可靠,就不太会轻易被抛弃,即使时间不长,没有关系,只要在那段时间内,她和我关系走得近就可以。
所以,我开始理解自己,为什么在课堂上对搭档有这样的需求,希望她只和我讨论,不和别人讨论,原来,我也是在无意识地想要建立在2天课程中讨论环节的一对一关系,以确保不是自己一个人。而当有其他人过来,我就觉得搭档在讨论环节中没办法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我身上,还要放到其他人身上,所以,我就觉得被抛弃了。
三、建立“一对一关系“的结果
而这种“一对一关系”的建立,是否真正防止了我被抛弃,是否真正达到了我想要的结果?最后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上学时候,遇到分班、遇到转学,几乎是我的灭顶之灾,我把所有的注意力投入到这个人身上,而最后要和这个人被迫分开,简直是觉得自己的世界崩塌了;
跟我关系好的同事,如果有时跟其他同事关系好了,内心觉得简直是掉进了深渊;
跟前任分手的时候,我真的觉得我的天塌了,我活不下去了,用了三四年时间才慢慢走出痛苦;
最夸张的一次,是我大学里最好的朋友和我最好的哥们有一次一起出去玩,我上完晚自习回来的路上碰到他们,我说我也要去,朋友说让我好好复习准备考试不让我去,之后晚上睡觉,居然一晚上恐慌得彻夜难眠,现在想起来,原来是觉得自己被他们抛弃了,太怕自己一个人了,以至于惊恐得无法入睡。
不但是人,还有物,我大一上半学期,因为我刚拥有人生的第一个手机,但结果被人偷走了,我哭了整整一个多星期,恐慌到连续好几天失眠,好像丢了魂一样。
这世界上哪有永远恒定不变的关系呢?时间在变、环境在变、人生阶段在变、内心在变,怎么可能一直拥有一个人,他跟你的关系一直一对一地保持不变呢?而这种拥有,本质上是占有,想让对方这个意识完全关注自己,而不关注其他任何人、任何事。
所以,用建立“一对一关系”的行为模式,来满足自己的受伤需求,避免自己“被抛弃,变成一个人”,这个方式是行不通的!
我不要再去满足自己的受伤需求了,我要坚决消融自己的需求,停止自己的防御行为模式,不再给信念供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