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本知名度很高的古代小说,《西游记》情节丰富,人物立体,十分精彩,而且其中还蕴藏着作者对佛道两家修炼理论的理解。
故事所叙述的是一群人到西方去求取佛教真经的历程。《西游记》的主题,就是求道,这一点比较显明,而作者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对道的理解:佛道归一。
道,就是真理,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得到。佛家与道家,修炼的理论和手段虽别,但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所追求的终极真理是相同的。
西游记的故事,明着的是佛家修行,唐僧师徒都是和尚,他们所求取的,也是佛教经书,然而小说中又多次提到了金丹、元神、 姹女、婴儿、黄芽、白雪、黄婆等道家的术语。对于唐僧师徒,也常在章回名中用道家的名词来称呼,比如孙悟空称为金公,猪八戒称为木母,沙僧称为黄婆或刀圭。金公在五行中属金,木母属木,刀圭属土。而五行是道家修炼理论中的重要部分,金公,木母等都是炼丹所需材料的术语。
道教有个说法,叫做老子化胡为佛。意思是老子西行之后,就成了胡人中的佛。
书中的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就自述道:曾化胡为佛。
在真假猴王一段情节中,真假悟空来到灵山,如来正在说法,他所讲的经文:“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色即是空。空无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其实是道家经文《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的一部分,作者不仅跟读者们开了一个玩笑,亦证明了书中太上老君的说法,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作者佛道同理的观点。
此外,在章回名中,孙悟空还有别称“心主”,他是心的象征,除了心猿,心主这些别称之外,书中还说到他学艺于“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都是心的别称,而斜月三星,就是心字的写法,因此孙悟空的一身本事,都是从内心中学来。修道就是修心,这是正是道家内丹派所主张的关键理论。
除了暗示佛道同理,作者还用取经众人来分别象征人的不同部分。
孙悟空高傲,好大喜功,重名不重利,反映人对尊严的需求,象征人性中的勇气和虚荣。
唐僧胆怯,软弱,但求道的意志坚定,反映人在精神层面的需求,象征人性中的懦弱和坚强。
猪八戒贪食,好色 ,这是与生俱来的本性,反映了人的生物性的需求,象征了人性中的本能和欲望。
沙僧平庸老实,甘于服从,就像人的躯体般听从指挥,反映了人的客观存在,象征人性中的平凡和忠实。
白龙马是戴罪之身,他因冲动而犯罪,因犯罪而受罚,反映了人的恶念与恶行,象征着人性中的冲动与罪孽。
概括来说,孙悟空就是人之傲,唐僧是人之求,猪八戒是人之欲,沙僧是人之形,龙马则是人之过。五者共同组成了一个人。这反映了作者对人性的认识。
至于取经路上所遇到的重重妖魔,则是作者将修炼理论中所说的魔障在小说中的具象化后的产物。魔障并非是真实的妖魔,而是修炼时心中所生的阻碍,会阻挡修炼者达到大道,因此需要克服。
总而言之,《西游记》的作者在书中巧作安排,使得这部小说既可看作一个五人共同的历练故事,又可看做一个单人的求索故事;既是一个求取佛教经文的故事,也是一个修炼道家内丹的故事,参禅在明,修真在暗,明写五众求经,暗写一身修道。佛表道里,佛道归一,堪称独具匠心。
说完了西游记的主旨,再说说西游记的作者。
首先明确一点,在下是不赞同把吴承恩当做西游记的作者的。原因如下:从明代西游记发行,到直到近代,几百年间,历次的出版印刷,没有一个版本上写有吴承恩是作者的字样。因此,这部小说的真正作者尚未明确。
在今天存世的最早版本——世德堂本,只在书前刊明:华阳洞天主人校。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华阳洞天主人是最为接近原作者的。很可能,原作者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身份,才故意使用一个别号来署名,还不承认是作者,自谦为校对者。因为如果此书本有作者,那么华阳洞天主人大可以书明作者名字,如:某某作,华阳洞天主人校。即使作者佚名,也可以刊刻成:无名氏作,华阳洞天主人校。而既然作者是空缺,只写校者,说明华阳洞天主人是隐约地承认了作者身份。
那么华阳洞天主人究竟是谁?如今有两种说法比较有影响,一:吴承恩,二:李春芳。两人都是江苏人,住所离华阳洞天皆不远,彼此也有交往。有意思的是,吴承恩的诗文中,有三首提到了华阳洞天,然而,这三首都是献给李春芳的。李春芳则有一首提到了华阳洞天。那么这两人中谁更像是真正的华阳洞天主人呢?相信结果不言自明:正是因为李春芳别号华阳洞天主人,吴承恩才会在献给他的诗文之中,提到华阳洞天的字样。如果吴承恩是华阳洞天主人,他不会在写给别人的诗里反复提到,因为这样会显得自大,只有这一名号与对方有关,才合乎礼仪。何况吴承恩已有射阳山人的名号行世。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华阳洞天是一片道教宫观,李春芳是退休的首辅,缙绅之冠,又精通道家之学,必然是道士们交往奉承的焦点,他在道士们心中的地位,显非没有功名的吴承恩可比。如果两人中有一人要称“华阳洞天之主”,相信道士们会很明智地把这一称号赠给李春芳。
那么李春芳为何要隐藏自己的作者身份呢?因为他作为状元宰相,无论是考试还是做官,都达到了士人可以达到的巅峰,因而必然要受到官员规范的束缚,同时面对不怀好意的审视。像西游记这种小说,不是他这样的士林领袖应该作的。正如世德堂本中别人的序言所说:此东野之语,非君子所志。
故而,李春芳在刊印小说时,只用了别号,然而他这一别号,知道的人不少,比如与他交游的吴承恩,因此他再避一舍,托名校者。这样将来即使有得到风声的御史上书参他“不务正业,有辱官箴”,他还可以有所推脱。简而言之,李春芳之所以要匿名出书,完全是因为地位太高,不便显露。
存世的世德堂本全名是《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既云新刻,必有旧刻在前,而且是官印的。世德堂是私人书坊,不是官有书局。世德堂本属于对官版的翻刻。
能够让书籍付诸官印,作者必有来头。今时所争议的作者分别是退休的首辅、白身的书生、江湖中的道士,这几种身份,哪种更有机会让自己的作品在官有书局出版?这样看来,李春芳是作者的机率,要大于其他二者。如果说某位道士,或者吴承恩,通过李春芳的关系而让《西游记》得以出版,那他们又为何不敢在书前写上自己的名字呢?所以,吴承恩不太可能是真正的作者。
只有真正的作者不便署名,才会出现官刻书籍却没有作者的局面。
为什么说官版一开始就没有作者?因为根据世德堂本中的序言,他翻刻所根据的版本,根本就没有作者名。作者是谁,从来就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原稿可能出自某个侯王之府。又是官刻,又是王府,然而对于李春芳来说,走这些途径也是轻而易举的。
李春芳号称青词宰相,所谓青词,就是进献给道教上仙的祈祷文,他擅长于撰写此种文字。青词的原件应该在祭祀时用掉,故此不存。不过西游记里有些类似的东西。
“诚惶诚恐,稽首归依。臣等兴教,仰望清虚。灭僧鄙俚,敬道光辉。敕修宝殿,御制庭闱。广陈供养,高挂龙旗。通宵秉烛,镇日香焚。一诚达上,寸敬虔归。今蒙降驾,未返仙车。望赐些金丹圣水,进与朝廷,寿比南山。”
下面是另一段:
“扬尘顿首,谨办丹诚。微臣归命,俯仰三清。自来此界,兴道除僧。国王心喜,敬重玄龄。罗天大醮,彻夜看经。幸天尊之不弃,降圣驾而临庭。俯求垂念,仰望恩荣。是必留些圣水,与弟子们延寿长生。”
这两段祷文出自车迟国一段故事中虎力大仙等三位道士对假扮的道教三清的祷告。虽然用词略显通俗,但或许是为了小说的读者服务,不便过于古奥。看起来作者了解道教的仪式和语言,李春芳对此显然是轻车熟路。
然而作为文官,李春芳毕竟只能写写祷文,宫廷中的种种道教仪式,还需要道士们主持。对于道士的得宠和作为,李春芳想必是看在眼里。
西游记中出现过好些不良的道士,就比如虎力大仙等三个道士,乌鸡国篡位的道士,比丘国要吃人心的道士。虽然作者所讥刺的,是妖道而不是道家本身,然而书中这些妖道都是各自国王的亲信,而明代皇帝如嘉靖又是笃好道教,宠信道士,于是难免会令读者产生联想。故而李春芳若是西游记的作者,他为隐藏身份而不愿署名,十分合理:一方面可以避免被御史们弹劾为“含沙射影,讥讽圣上”,另一方面,身为为朝廷撰写青词之人,却在小说中针砭道教之弊端,不如匿名以免背负表里不一之诟病。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将李春芳认定为作者的强力证据尚嫌不足,但如作者是李春芳以外的其他人,他们又没有理由不署名,所以笔者更倾向于作者就是华阳洞天主人李春芳。然而在更有力的证明出现之前,对西游记作者一栏,还是只写“华阳洞天主人校”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