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友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受,当你拿起一本书,就觉得自己应该倒杯水、上个厕所,然后就拿起手机刷刷刷,看看朋友圈,逛逛微博,嗖嗖嗖就到了该休息的时间。真真是应了那句“我看书一分钟,然后手机吃醋了,安慰了它一个小时”,这是大多数国人的现状,君不见坐公交、地铁、等人、甚至排队的时候都是拿出一部手机,而不是安静阅读的人。
据统计,中国人每年人均读书为2.7本,到底是什么导致这种与经济发展极度不符的现象:
1、应试教育下的产物,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好好读书,然后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然而此读书非彼读书,是学习如何做题,如何考取更高分数,而不是去扩大阅读面,所有的阅读都是为了考大学而服务。当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觉得自己学习的任务已经完成,而不再继续保持学习的动力。而且从小被激发的逆反心理,也会导致从学校毕业后再也不拿起书本。
2、不喜欢或不适合的书目,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书总是提不起精神,却又不得不勉强自己看,久而久之,给自己心理建树,说自己不适合读书,造成痛苦记忆,导致条件反射,一提起书,很多坏的情绪都涌上心头,大脑觉得你这么难过,拼命产出物质告诉你,别读了,别读了,反正你读了也记不住。
3、没有从小养成良好习惯。我们经常看见补课班的外面,家长在外面刷着手机等小朋友,而小朋友在补课班里面羡慕大人怎么那么悠闲的一直玩手机,我们面临的教育现状是小孩子太早开始学习,而家长总是太早结束学习。小孩子不会认为看书是一件好事,而玩手机才是真幸福。
当然,如何克服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我根据多年看书的经验,总结出这么几条如何看书及选书方法:
1、在现实社会中,偶尔来那么一下逃离,不功利读书,放飞一下自己。读书并不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带来很多的物质条件,而是内心的喜悦和满足。不用总面对厚厚的教材,不用为了考试、升职、加薪而读书,而是不为什么也要读书的读书。
2、去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书籍,而不是大家推荐的书单。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阅读偏好、理解能力都不相同,这本书适合别人读,但不一定适合你。而且去求别人的书单,也可能那个被追问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选了几本内容确实好,但比较艰涩的书,你看到以后不是得两眼一黑,觉得果然读书不是自己能做的事,那可不妙。现在网上书店大多都有试读章节,你可先阅读5分钟如果觉得还不错,那么你就可以下单了。
3、不要自我设限,哪有什么自己不可能做的事情。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哎呦,我一拿起书来就头疼,其实都是自我暗示,自我强调的多了,便也就成了现实。
其实,本不想再念叨,但还是忍不住多念叨几句:多看经典,多看经典,多看经典,那些经过时间的考验和萃取的书籍,给我们留下的必然是涵盖我们人类的认知和情感的。看的书多了,你会发现很多公众号不过是将前人的精髓嚼碎了喂给你,或者调动涉及大众的利益的关注点来赚取眼球,而本身还是要学会自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