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甘,平。
主治咳逆上气,症瘕血闭,漏下除邪气。久服耐寒暑不饥,轻身飞行千里神仙。
生泰山上,石如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黄如鸡子黄色,又名太乙余粮,与禹余粮同,唯质较佳者。
【主治】参见禹余粮
【产地】出产于泰山附近。
【典籍摘录】
- 灵丹经用丹砂雄黄雌黄石硫磺曾青矾石戎盐太一余粮,亦用六一泥及神室祭蘸合之三十六日成。
——《抱朴子·金丹篇》- 益脾,安脏气。
——雷敩《雷公炮炙论》- 疗小腹痛结烦疼。肢节不利,大饱绝力身重。
——《名医别录》- 主治崩中。
——甄权《药性论》- 治邪气及骨节疼,四肢不仁,痔漏等疾。
——《日华子本草》- 补脾,敛固胃气,泻肝,去瘀血,厚大肠。
——汪绂《医林纂要》- 外用为撒布剂,治溃疡。配合他种强壮药,作补血剂。
——《现代实用中药》
【用量】内服入煎剂钱半至三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炮制】参见禹余粮
【禁忌】参见禹余粮
【成分】参见禹余粮
简评
太一余粮和禹余粮都属于褐铁矿,只不过天然形态不同而已。药用价值和禹余粮相同无二。由于太一余粮的产量很少,现在一般都用禹余粮代替。
- 太,大也。一,道也。大道之师,即理化神君,禹之师也,师尝服之,故有太一之名。
——陈藏器《本草拾遗》- 《本草》有太一余粮、禹余粮两种,治体相同,而今世唯有禹余粮,不复识太一矣。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生池泽者,为禹余粮,生山谷者,为太一余粮,本是一物。晋宋以来,不分山谷池泽,通呼为太一禹余粮,义可知矣。
——李时珍《本草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