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有智慧的“懒”蚂蚁

做住校生的班主任,每天都忙忙碌碌,早上六点十分就要从家里出发去学校,看早自习;晚上没有晚自习最早也是6点半到家,如果有晚自习,到家要10点左右了;周日下午学生2点返校,班主任也要跟着回校;如果是高三,只有一天的休班,周日全天都要加班。上课、批改、看班、处理学生问题,时间都占的满满当当。

时间久了,也习惯了,抱怨两句,也没有感觉什么不妥。

昨天跟清华毕业的表妹、表妹夫聊天,发现高智、高收入的他们,周末从来都是陪家人,每天的工作时间也是8小时,最多10小时,他们带孩子到处旅游,说就应该是这样的状态。

……

这让我停下来,反观自己的生命运作程序,感觉真的不对,尤其到现在,人至中年,精力有限,如果一直囿于当下的忙碌中,甚至出现工作越干越多的状态(我们领导总说工作找忙人),那一定要警惕,低质量的勤奋,可以让人平庸,丧失对真正有价值事情的觉知。

其尤看到一个懒蚂蚁实验,更加验证了我的直觉。

懒蚂蚁实验是由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进行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进行追踪观察,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或清理蚁穴垃圾等,很少停下来休息,而少部分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生物学家将这少部分蚂蚁称为“懒蚂蚁”。

究小组在“懒蚂蚁”身上做了标记,然后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此时,那些平时勤快的蚂蚁立马乱成一团,不知所措,而“懒蚂蚁”则不慌不忙,带领蚁群向它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研究小组又把“懒蚂蚁”全部抓走,结果发现原来蚁群中的所有蚂蚁都停止了工作,乱作一团,直到把那些“懒蚂蚁”放回去后,整个蚁群才恢复繁忙有序的工作。

这些表面看似“懒惰”的蚂蚁,却在时刻侦察新食物源或观察环境变化,在蚁群出现问题时能带领群体找到新资源,这也被称为“懒蚂蚁效应”。

它启示我们,战略性思考与预警判断的价值,工作中不能只埋首工作中,更要警惕“伪勤奋”,需留出时间思考方向,洞察趋势,用思考优化行动,而非盲目消耗有限的精力,在原地打转。

所以“勤”并非最优选,“懒”也未必不是一种智慧,“懒”的本质是高效分配精力,将有限的精力从重复劳动中解放,投入到更有价值的探索中。

我观察我工作周围具有“懒”蚂蚁特质的人,都不是那种陷入忙碌中的人,他们往往很从容,很悠闲,但当你遇到问题去请教他们的时候,他们的建议都会让你醍醐灌顶,甚至给你指出未来工作的方向,以及你当下做法中可能潜藏的危机;他们很容易透过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儿发现其中潜藏的问题,也能够从一件棘手的事件中,找到问题的最优解。

他们是“懒蚂蚁”,是深度思考者,也是局势的掌控者;所以也要“懒下来、慢下来”,从而更好地训练自己前瞻性、大局性的智慧,而高效读写绝对是一条捷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