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时分,刚吃过午饭,我惬意地给自己泡一杯乌龙,席地坐在地毯上,悠哉悠哉。打开微信,兰兰发来消息:“有空吗?想跟你聊一下呢。”
兰兰是我的研究生同学,属气质美女,热情大方、热爱生活。在刚刚过去的毕业季里,她选择了离开上海,做江苏老家的一名公务员。
“有空呀。怎么了?”
“可以语音吗?”
“可以。”
于是,我和她用微信的语音通话聊了起来。她没有任何的寒暄,开门见山地问:“你当初选择回江苏工作的时候,甘心吗?”是的,我和她一样,在毕业季里决定离开魔都,回到有亲人的城市。她的问题一下子勾起了我在找工作过程中点点滴滴的记忆。
说真的,这个问题,我问过自己上百上千遍。前不久,看到决意留在上海的同学找到了好工作,替她们高兴的同时,内心难免失落。忍不住问自己:“就这样走了,甘心吗?”
可是,就在兰兰问出这个问题的那一刹那,我的世界仿佛豁然开朗了,思路重新被打通。我和茂先生已恋爱5年,他家还努力在奔向康庄的大道上,我的父母也还在努力地积攒安全感。如果留在上海,短期内两家共同努力也凑不齐一个首付,长期来看,不知道是房价涨得快还是工资涨得快。所以,当初在选择工作时,我和茂先生一直在争论无锡和上海的生活成本和预期。最终,当机会来临时,我毫不犹豫选择了无锡。
对于我们而言,如果在上海买房,那么压力不是两个人的,而是两个家庭的。我不敢想象在家底都被掏空的同时,我们每个月还要背负着房贷。万一父母的身体有恙,我们一点金钱储备都没有时,该怎么办?单单这一个理由就已经能说服我离开上海了,可是心里却觉得还不够。
兰兰说,就这样离开上海,会觉得自己都没有奋斗过就逃离了…我说,在江苏同样可以奋斗。上海之所以被称为魔都,大概不仅仅是因为繁华,还有生活的艰难和人们为之付出的努力。所以潜意识里,我们都觉得在上海才是那个一级的城市,才是那张配得起青春的名片,才能提供一个装得下梦想的魔盒。然而,这一切不过是人们虚化和迷失了的借口。一切外在,起于己,也终于己。
上海有富人聚集的豪宅区,同样有改建蜗居的一室户;内地城市有沿街乞讨的乞丐,但也有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所以,在哪里不重要,什么样的工作我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对待生活和工作的自己。
仔细研究一下当下的互联网平台,这样的例子不难找。就微信来讲,自从朋友圈时代来临,人人都成了自媒体,随之而来的是一群新兴、新型的创业者。
“咪蒙”是由一位热爱八卦、有思想的母亲所创立的公众号,每天推送自己对生活、工作、八卦话题的看法和见解(吐槽),她文字里的幽默和率性为她积累了众多粉丝,引得商家都在她这里投放广告。她的起点在广州,近来为了平台的发展开始创业,举家搬迁到北京。我猜测她当初的工作大概和自媒体的运营不会有太大的关系,然而,她始终走在奋斗的道路上。
我爱听电台,一次偶然的机会收听了“喜马拉雅”的私人电台“小南 老歌情怀”频道,从此着迷,每期必追。小南是漳州音乐广播电台的一名主播,因为喜欢音乐和广播而创立了这个私人电台。每期节目都有不一样的主题,她会在音乐中间加入自己的符合主题的所见、所闻、所思。她的声音轻微沙哑,略带温暖,一切都刚刚好,就像她的爱好,刚刚好到令人羡慕和期待。
我看到太多这样的人、这样的平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再来谈地域,谈城市的界限似乎显得可笑了。我说,兰兰,你现在的迷茫和疑惑大概只是因为离别的情绪太浓,冷静下来想一想当初自己的选择,你就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选择。我相信,如果再给兰兰一次机会,她大概还会选择离开上海吧。
事实上,对于一个人来说,任何的选择终点都是一样的。虽然选择是不一样的,但执行者是同样的。任何选择的利与弊相抵,最终的不同只在于执行者在这个过程中的行为对选择丝丝入扣的影响。所以,如何选择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后如何执行。
离开了上海,兰兰和我都曾恐慌。这种恐慌来源于我们自己和我们生活的圈子。我们太担心自己最终变成各种鸡汤文中所举的安逸事例,太害怕周围人的评判标准。说白了,我们对自己是不是能够过好以后的生活充满了怀疑,担心自己堕落,担心自己的生活里充满了安逸而忘记了奋斗。
然而,现在的每一秒都是上一秒的未来,而我们,时刻都在创造未来。无法预见的未来任凭我们如何想象都无法提前安排,所以不去定义就还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