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系列回顾请点击:
1、《让“好习惯”成为习惯》
2、《让“自控”成为习惯》
3、《让“自信”成为习惯》
前段时间,在和几位家长交谈的过程中,哈夫发现了一个挺有趣的“现象”——他们家跟我“无话不谈”的孩子,回到家里却跟他们变成“无话可谈”。
父母们既担心又无奈,甚至怀疑孩子是不是太过“内向”、“自卑”还是“自闭”。
哈夫从旁解读:
某种程度上说,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需要而且懂得沟通,其中当然以人类的沟通方式最是丰富多彩、花样百出。
我们可以用语言来沟通;可以通过文字来沟通;可以用一个眼神来沟通;可以用表情或者动作来沟通。
当然,我们可以用来沟通的道具也非常的多——声音、文具、电脑、手机.......。
而现在最流行的沟通方式就是——“从心开始......”。
我们有这么多的沟通方式,自然也就有相对应的表达方式。
前文当中那些不愿意与父母交流的孩子,他们的沉默不语其实同样是一种表达方式,其中的含义实在很有必要让父母们好好觉察。
含辛茹苦之下,孩子长大了,我们终于熬出头了吧!
但这时候父母们却很不情愿地发现,原本跟孩子挺亲密的关系渐渐变得疏离甚至惨淡,原来听话听教的宝宝跟我们说的话变得越来越少。
此时此刻,父母们内心当中那些五味杂陈的情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经常有家长茫然地跟我说:根本就不明白他们到底想的是什么,是不是在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是不是孩子的心理出现了什么状况?
——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啊?
事实上,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是与生俱来的,是百分之百的,是完完全全的,小孩子们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藏着掖着什么。
他们会完完全全打开自己的心,完完全全地呈现自己的一切,完完全全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惧。
喜欢就是喜欢;不高兴就是不高兴;痛就是痛;想哭就大声地哭出来。
只是我们面对孩子的真情实感时,却很容易因为内心当中许多好坏对错标准的存在而对此感到陌生、迷茫和焦虑。
这时候,我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这些经验与标准,甄别这里面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好的当然是接受和夸奖,而不好的自然要制止甚至批评。
此时此刻,孩子们对我们无条件的信任与表达,却遇上父母对他们有条件的接纳与倾听,结果当然是小孩子败下阵来。
于是,他们会渐渐发现说真心话或者说表达真情实感是不对的,是让自己难受的。
从这时候开始,他们也开始了对表达的甄别以及对负面情绪的批判,时间长了就变成了“报喜不报忧”,这其实是他们应对被否定感觉的一种防御。
哈夫从旁解读:
情绪是一种混合物,在否定其中一种时,自然会降低其余所有情绪的敏感度与强度。
也就是说,否定和控制负面情绪的过程,同样也在降低对爱和美好的感受能力。
因此,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被否定的累积,很多孩子会逐渐将情绪的敏感度降得很低,其作用正是避免再次受到伤害。
当然,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在削弱对快乐与美好敏感度的过程。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青春期孩子的表情和身体语言都呈现内缩和扁平化,喜怒不形于色,这样的孩子他们的口头禅通常是“无聊”、“不知道”、“无所谓”、“随便吧”......!
归根到底,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的关键点并不在孩子而在父母。
因此,我们有必要让自己成为“安全的爸妈”,少一些焦虑多一点勇敢,用更加中正和不带评判的心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
也只有这样,孩子才有机会跟我们无话不谈,练就畅所欲言甚至是滔滔不绝的能力。
再次提醒,每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和夯实,都源自于过程当中的“获益感”,孩子从表达中感觉到被接纳被欣赏和被认同,才会继续去讲,才有机会“口若悬河”。
如果觉察到孩子表达的闸门至今依然捏在我们的手里,也许现在是时候交还给他们了!
最重要的是,我们准备好了吗?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均为原创(所选图片来源网络),仅代表导师个人观点,请自行评估是否恰当与适合。传播及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与本公众号和导师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