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空闲下来后,我打开微信读书APP准备读书。最近在读的书是汪曾祺的《人生如戏,我投入的却是真情》,本来打算利用休息的间隙读完它,因为发现这本书还挺有趣的。
刚读时跟着作者的笔看到了不同的花,不同的植物,还有贴近生活的场景,读起来比较兴奋。但是读着读着,我却发现自己读不下去了。
于是停下来,退出APP,仔细思考了我读书的态度。在微信读书上面开始了不少书,但是读完的却没有几本,不是说书不好,而是自己目的不明确,读着读着就发现没有意义,于是放弃。
APP上面有一个功能,会看到大家正在读的是什么书,或者根据每个人的阅读习惯推荐不少好书。而我有个不好的习惯,看到别人读的经典书会忍不住收藏,看到推荐的好书也收不住手放进书架。这些书范围很广,我都认为有一天我会看,对我有用。但是事实却是,每当我打开APP,翻动书籍时,总是不知道该读哪本,看到感兴趣的点进去,没两天却又弃它而去。
没目的的读书让我心里很慌张,于是不停地找书来读,没有多大收获,时间却浪费不少。
2
回顾一下我的读书经历,也许因为以前读的书太少,所以现在想要拼命弥补以前的损失,什么都想读。
我出生在偏远的农村,家里也没有读书人,小学时唯一能接触到的书就是课本。不过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不知道谁拿了一本故事会到教室,于是我着迷般地迷上了里面的故事。经常走路都在看,睡前躺被窝里也看。
初中第一次看的小说是饶雪漫的《左耳》,那本书是同学去校外租的,一个班里一半以上的女生都看过。
还有一次是去到同学家里,看到他家有很多书,于是借了一本《世界奇观消失之谜》,里面图文并茂,但是最终还是没有看完。
小时候因为家里经济不好,所以不敢提太多需求,像买书这种“消耗品”更觉得是浪费钱。
高中倒是看了不少《读者》和《青年文摘》,其中最喜欢的是《青年文摘》,因为里面有很多故事,在高中年代,最喜欢里面的故事了。
大学虽然有时间读书,但是自小没有读书习惯,所以每次到图书馆借了书,都是放在书架置之不理,等到快到期了才拿着书去图书馆归还。
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期间有很多时间可以拿来看书,但是认知不足,环境氛围不够,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
直到17年,才被人倡导人应该不停地读书,不管什么书,都应该保持学习的状态。
于是对书本的渴望度空前高涨,在网上买了很多实体书,因为上班时间长,没太多时间看书,很多书都还没有拆封。后来又了解到看书的APP,里面书很多,于是挑花了眼,有点像猴子搬玉米,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
没有目的的读书,就是在浪费时间,特别是成年后,会有更多的事需要处理,更没有太多的时间拿来读书,所以能够读书才显得弥足珍贵。
3
在行动营认识一位姐姐,她很厉害,我很敬重她,虽从未见过面,但是她学什么就能收获什么一直是我要学习的。
认识她快两年了,发现她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如果她想要学什么,那段时间她就会针对想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刻意练习。比如她想要学习经济,那段时间她的朋友圈就全是经济知识。这段时间她在学习英语,所以她的朋友圈基本上都是英语打卡。
想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是我们的时间却有限,怎样才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学习并且掌握一项或者多项技能,最重要就是在特定时间做特定的事。
比如这段时间我主要是提高写作技能,那么我这段时间主要看的应该是和写作有关的书籍。
当有了这个认知后,我发现我有了一个目标,提高写作,并且阅读相应的书籍,就不会出现上面那种这本书看几页,那本书看几页的情况。
但是大家会有一个疑问,很多大师都在说,读书,不但要专,要还涉猎广泛,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读书的用处。
这话固然不错,但是要想清楚,平时除了工作就是生活,剩下给我们的阅读时间可能不太多,想要在时间繁忙中抽出时间提高自己的技能,就要做到专注。
读书有目的,读书要有专注力,是工作繁忙的年轻人提升技能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