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谈学习,谈进步更多的是针对未知的事物,信息,能力获取的过程。而对于已知的事物却缺乏思考和梳理。
在我们每天24小时的时间中,我们使用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投入在了重复的事情上,衣食住行,休息,运动,连接沟通等等,并且这其中的事物都是非常高频惯性的。
想想看,从早上醒来,运动,饮食,去公司,沟通协调,写作输出,午饭,连接交流,晚上回家,每日思考,洗刷休息。。。。这就是一天的事务。
这其中的每个环节都是一次或者多次决策,例如饮食,吃什么样的,自己做还是买着吃,买谁的吃。。。例如交通,开吃,还是打车还是坐地铁,如果开车走哪条路。。。。例如穿衣,穿什么样的衣服,什么品牌。。。
我们大量的决策都是投入在了这样的细节里,因此一天下来我们就会感觉比较累,而这累的结果就是出在这些高频的决策中。
这是病要治。
自从养成每日思考的习惯后,在不断的思考和认知学习过程中,收获了构建决策模型的认知,因此得出:
对于高频重复标准的事情,就必须要形成模型,而不是每次都要重新运算和决策。
这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难。因为人是贪婪的,面对不断的比较选择中,很容易否定自己已有选择并产生新的欲望边界,这也就意味着要改变原来的决策。
因此,对于重复高频的事情真正做到有效的决策模型,首先就要先明确一点:
先把模型的前提定义出来,即定义出每件事情对自己“好”的标准。
只有对自己的“好”明确了,才可以让自己的选择决策更从容。
我们常说选择恐惧症,本质上不是选择多了,更是我们太贪了,太懒了,失去了对自己“好”的定义,而陷入了更多的比较诱惑中。
要让自己的决策从容,就得变得有主见,就要先在选择决策之前把事物本身对自己的“好”的标准定义明确了:
吃饭(对于适合自己肠胃营养的食物是什么,靠谱的门店是哪个)
穿衣(对于适合自己穿出优雅气质的配色款式是什么,基于这些款式款式找出适合的品牌。)
运动(对于运动的行动指标是什么,并给出出差运动,家里运动,户外运动的行动模式)
开会(对于解决什么问题的共识,具体方法的沟通,最后的结论:问题,时间,责任人)
沟通(让对方认同的理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旦有了清晰的决策模型,就可以在事情触发的时候,直接调用模型决策,而不需要再重新选择,重新投入。
有了自己的饮食模型,每天到了吃饭的点就知道吃什么了。有了自己的穿衣模型,就可以快速的做出选择和购买决策……
这样快速的决策,既减少了被比较产生新欲望的机会,又提升了自己决策的效率,持续的对自己“好”起来。
要知道,减少自己提升决策的效率,就是节省自己的时间。让自己可以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在未知的不确定事物的应对上。
因此,每当我们感觉自己忙碌一天没有收获,没有进步的时候,都应该仔细回顾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是不是都投入到这些重复的事务决策中了,而缺少了对于新事物投入的机会。把重复的事情模型化,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