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本文由韩立坚老师供稿。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不但是婉约派创始人,而且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但他的词作为当政所不容,并因此给他带来了坎坷曲折的命运。
柳家世代为官,他的父亲、一位叔叔、两位哥哥、一个儿子、一个侄儿都是进士出身。柳永少年时在家乡勤学苦读,学成之后到汴京参加科考,他“自负风流才调”,自信“艺足才高”,曾经向可心的人夸口说“定然魁甲登高第”。本来笔试已经通过了,但他的词作《鹤冲天·黄金榜上》传到了宫中,词中“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惹恼了宋仁宗,仁宗笑骂道:“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御笔一挥,勾去了他的功名。遭此一击,柳永索性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三变,柳永原名)”,自命“白衣卿相”,真的去专业“填词”了。“奉旨填词”、“白衣卿相”,表面上看起来是多么洒脱和风光,但实际上表示了他的无奈和愤慨,也表示了对正统艺术观的嘲讽和抗争。以后直到五十一岁时,他才终于及第,到福建做了地方小官,有政绩,写下了反映盐民苦难生活的《煮海歌》,只干了两年,即被排挤出局。
柳永的仕途是不幸的。但正是由于这种不幸,使他得以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与著名歌妓交往。这些歌妓表面上风华绝代,周旋于灯红酒绿之间,但她们实际上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都是公子王孙、达官贵人们的玩偶,每个人都有一部心酸史。柳永不仅欣赏她们的容貌才情,而且对他们寄于深深的同情。歌妓们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憧憬,对情感危机的担忧和焦虑,成为他丰富的创作源泉,他的词作也得到这些才高命薄的歌妓们的喜爱和欣赏。当时教坊每有新曲、新声,都要请柳永填词。柳永词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韵律谐协,格式新颖,深受人们喜爱。每有新词一出,随即广泛传唱,人们形容:“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虽然他的创作成就 非常突出,但不符合正统观念的标准,不但词作屡受高官们的批评,而且他本人也未能在《宋史》中入传,他的生卒时间只能推断为约987年——约1053年。柳永词作的真正知音就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卑贱者”,她们以得到他的词作为荣,不仅向他倾诉衷肠,欣赏他的词作,供应他衣食,在他死后还凑钱安葬了他,每年春日上坟祭扫,谓“吊柳七”,渐成一种风俗。后人诗题柳永墓:“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柳永在宋词创作上有作非同一般的贡献,得到了后学词家的尊重。他不但注意汲取民间营养,把鲜活浅显的词语引进到宋词中,而且根据加大艺术表现力的需要,精心创作出大量长调慢词。这些长调慢词长的达200多字,比那些只有几十个字的小令有了更大的艺术表现空间,使宗词创作进入了慢词与小令双峰并峙的繁荣阶段。柳词不仅对后起的婉约派词人黄庭坚、秦观等影响重大,以至他们的词作与他一脉相承,而且对以豪放著称的苏轼影响也颇深。苏轼在创作中一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又充分吸取柳永慢词和铺陈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宋词的一代新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大江东去……一时多少豪杰”,作为铺陈,写得雷霆万钧,豪气干云;下阕“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得潇洒绝伦,摇曳多姿。如果没有柳词的开创,苏轼很难创作出如此绝世名篇。可以说,后世词作名家,更是柳永的知音。
柳永在《宋史》上名不见经传,但他的作品不仅传之后世,而且远传域外。民间,为柳永创作提供了不绝的源泉;民间,遍布柳永的真正知音;民间,使柳词生命之树常青。柳永的经历启示人们:要创作精品力作,就要舍得摒弃“浮名”,深入到民间去!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