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到内地的一家企业调研,公司上下200多人都非常忙。我和客户领导者沟通要组织一次业务规划研讨会,客户很明确地说,只能安排在周末,因为其他时间根本凑不齐人……有意思的是,这家企业大概在1年前是300来人规模,去年年末因经营效益不理想,公司大刀阔斧裁了100来人。因为是国企,流程很规范,给了离职员工合法合规的补偿,然后是很“焦虑”也很期待的开展业务,焦虑是因为担心还要裁员,期待是因为有了这么大的动作后,希望能够轻装上阵……
有趣的是,今年5月份开始,他们突然变得忙起来,今年上半年他们完成了全年新签合同额目标,当下,企业里几乎每个人都是高负荷工作,更有意思的是,企业还不能直接把去年辞退的人招回来,一方面,这有点“骗补偿”的意味,不合规,另一方面,企业依然还是焦虑,企业领导层认为当前的繁荣只是短暂的,未来一段时间仍然还有很大的经营压力和生存危机,所以,现状就是公司从上到下每个人都在硬扛,领导者也不时告诉员工要扛一扛,实际上他们自己也在硬扛,与之对应的是,公司产品及服务质量、效率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某位副总经理在会上,不断呼吁要重视质量,然而这一声音也显得苍白。
应该说,最近两年,很多企业都被迫裁员、降薪,有些企业是裁员和降薪二选一,有些企业是双管齐下,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似乎一直在谋求要100%利用好员工的产能,有些企业甚至觉得应该是120%,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精益生产、零库存、极致人效似乎成为企业管理的金科玉律。
当某位老板在年终总结上自豪宣布“我们的人效比去年又提升了 10%,人均产出达到行业第一”时,往往会收获掌声与股价齐飞。然而,当外部环境从温和波动变为剧烈震荡——疫情封控、地缘冲突、需求骤停——曾经引以为傲的 100% 人员利用率,却像一根拉到极限的橡皮筋,在最需要弹性的时候“啪”地断裂。
2023 年全球 200 家大型上市企业的年报显示:宣布裁员的企业中,78% 曾在两年前提出“人效倍增计划”;而在职员工的人均加班时长,却从每周 8.7 小时涨到 13.4 小时。裁员与高负荷并行,宣告了“满负荷神话”的破产。今天,我们必须直面一个“冗余悖论”:为了真正降本增效,企业反而需要刻意保留适度冗余。
纳西姆·塔勒布提出,系统的健壮性在于“反脆弱”——不仅能抵抗冲击,还能从中获益。人员冗余正是这种反脆弱的期权:一是缓冲垫:当订单突然下跌 30%,冗余人力可以转岗培训、设备维护、流程优化,避免一刀切的裁员撕裂组织信任。二是突击连:当新品提前上市窗口出现,冗余班组可在 48 小时内三班倒试产,而不必经历“招人—培训—磨合”的 90 天周期。三是创新池:谷歌 20% 自由时间、3M 15% 私活时间,本质都是“有闲”才能“有用”。冗余时间孕育 Gmail、Post-it 等百亿美金产品。把冗余当成“保险费用”,其成本远低于市场机会丧失或品牌声誉受损的代价。
在企业内部,我经常讲“裁员也好、降薪也好,通常都是被逼的”,其本质是经营的下滑——青黄不接,实际上企业不同层级人员关于裁员的理念亦应引起关注。
一是决策层:CFO 说“现金流只够撑18个月”,先砍人再说;CHO 说“关键人才流失后恢复期要24个月”。数字与人心无法同频。
二是中层管理者:任务指标没减,人头先减半。于是“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拿 1.2倍工资”,短期数字漂亮,长期却是“躺不平卷不赢”的集体倦怠。三是基层员工:算法驱动的排班把工时切成碎片,为了 8000 元薪水,骑手在红灯前计算“超时的概率”。他们需要的不是被裁,而是被看见。
当社会舆论把“降本”简化为“裁员”,企业忽略了真正的敌人是“波动”,而不是“员工”。
如何科学构建 10%–20% 的冗余?
一是时间冗余:弹性排班+共享人力池。很多行业淡旺季明显,可与同城 3–5 家企业签订“人力共享协议”,淡季借出,旺季借入,员工档案统一托管,社保连续缴纳。海底捞与顺丰在 2022 年就用共享模式在春节前后互调 1200 人,节省 17% 用工成本。
二是技能冗余:多能工+项目制。日本丰田“多能工”制度要求每位产线员工至少掌握3道工序。当某工序节拍失衡,可在15分钟内补位。国内一家动力电池厂 2023年推行“项目制小班”,把10%的产能时间用于轮岗与技能培训,半年内人均故障停机时长下降29%。
三是组织冗余:内部人才市场+失败复活券。腾讯2022年上线“活水计划”,允许员工每年有两次无需主管同意即可内部应聘的机会。同时发放“复活券”,项目失败后可申请3个月带薪重启期。冗余岗位因此成为“战略预备队”,而非“裁员缓冲区”。
四是心理冗余:休假银行+情绪工位。携程2023年推出“休假银行”,员工可把未休假期折成积分,换取培训、旅游或家人医疗保险。同时设“情绪工位”,员工可在情绪低落时预约安静舱冥想或心理咨询。心理冗余让“人”回归“人”,而非“人效”。
抗拒冗余的四大迷思与破解
一是“股东短视”——用 ROE 逼宫。破解:引入“人力资本负债表”,把培训、员工满意度折算成无形资产,写入 ESG 报告,向长期资金讲故事。
二是“中层阻力”——怕失控。破解:把冗余预算与中层 KPI 挂钩,允许他们把 5% 预算用于“不确定项目”,成功按利润 30% 分成,失败不计入考核。
三是“员工猜忌”——怕被替代。破解:透明化流程,每月公布共享人力池的流向、培训后的加薪比例,让冗余=成长。
四是“文化惯性”——只崇拜加班。破解:用“业务熔断机制”对抗加班崇拜,连续两周工时超过 55 小时,系统自动触发熔断,必须强制休息,否则扣减团队奖金。
五是从“裁员潮”到“弹性纪元”。2024 年 5 月,微软宣布冻结部分招聘,却同步推出“全球技能提升月”,给 7 万名员工每人 40 小时带薪学习时间;7 月,耐克在上海启动“淡季不淡”计划,把 15% 产能转为员工创新马拉松,结果诞生 3 款本地化鞋面材料,预计带来 2 亿美元增量市场。它们共同说明:冗余不是成本,而是面向未来的投资。
对企业而言,真正的风险从来不是“养闲人”,而是“关键时刻无人可用”。当市场再次回暖,率先弹起的,一定是那些手里还握着 10%–20% 反脆弱期权的企业。
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说:“当企业把利润当作唯一目标时,你就失去了未来。”在裁员寒潮与超负荷加班夹击的当下,企业需要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式的降本,而是把冗余写入战略的长期主义。适度冗余,不是温情主义的口号,而是冰冷商业世界里的反脆弱生存之道。它让企业在风暴中依旧保持体温,在机会来临时全力冲刺。
真正的高效,不是让每个人忙到无暇思考,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欢迎关注)。
作者简介
王荣增:管理咨询师、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CMC)、管理培训师、商业作者。专注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咨询及培训,著有《精进管理: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