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是方以类聚的第五个要素,这里的五味也是指药物的味。这个五味归属在于东方聚酸,南方聚苦,西方聚辛,北方聚咸,中央聚甘。为什么这么归类?春天产的东西,比如杏,是不是酸的?这或许有一定关联。夏天产的东西,苦桃?苦瓜?是不是有一定关联?秋天产的东西,比如辣椒,是不是辛?冬天产的东西,坚果?或者动物?是不是咸?而且北方做菜也咸!这些揣测也许跟它归方有关,因为道法自然。
在理解五味的过程中有三点特别的感悟,一是五味告诉我们,或者给了我们印证,疾病跟饮食有关,也就是说病从口入。这一点,我们从西医面对的几种棘手的病就可以看出,比如,心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病等等,看脂肪,看糖,看微量元素,这不都是吃出来的吗?
二是中医讲起于哪里就治于哪里,导致疾病的因素也是治疗疾病对应考虑的因素。也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比如,“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这是说风可以导致病,但是,风也可以治病,风能胜湿。这是因为风归于东,属于木,湿归于中央,属于土,木克土,湿病可以用风药来治。
三是读了这个就可以理解《神农本草经》中对于药物的注解了。它在药物里先谈气味,再谈功效。这是因为气味是体,是药物的首要因素,功用是讲用,是药物的次要因素。很多人不明白,所以走弯路。只管功效,不管气味,头疼医头,头疼就上川芎、白芷,肿瘤就上白花蛇舌草,这样做就是忽略了本,就不是中医所为。中医用体治病,讲究属性的内在逻辑布局,《内经》治病讲补泻,盛者泻之,虚者补之。泻与补都是凭借这个气味来下手的。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寒也好,热也好,都是气。都在跷跷板的两端,需要制约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