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过很多爱喝酒的人,第一次喝白酒是什么感觉是,都说是痛苦。事实上即使是葡萄酒和啤酒也没有什么好的口感可言,都不好喝。
白酒又麻又辣,给味觉和感官带来严重的刺激,任何正常人都会非常不舒服。那么在中国为什么喝白酒还那么普遍呢?这种难受的感觉从什么时候变得正常怎么变得正常的?
这个就要谈到文化。
在古代能喝酒代表着豪爽、仗义。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个人的生存比较困难。绝大多数问题的解决解决,需要很多人力。组织人力资源是需要成本的,但由于生产力低下,很少有人有足够多的资本,但问题还是要解决,怎么办呢?于是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抱团,也并不是报了团就一定有更大的力量,豪爽仗义的人领导的团队战斗力更强。豪爽仗义往往是一些身强力壮体格魁梧之人,他们往往对抗酒精的能力也比常人高,显示了一种特殊的能力,为了显示力量他们往往会夸大这种独特能力来体现力量,慢慢的能喝酒和豪爽仗义就划上了等号(事实上豪爽和仗义本身是凝聚人的力量,而不是喝酒)。生产力不发达,文明不发达,人和人之间遵循着朴素的原则主义,既然喝酒代表着豪爽和仗义,也就成了朋友之间沟通的重要纽带和工具,酒文化的内涵就这么确定了。要想交朋友就得先喝酒,酒虽然难喝,为了交朋友也得熬着。关键是,酒精具有成瘾性,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形成酒精依赖,于是就“喜欢”喝酒了。而很多人“喜欢”喝酒,造成的假象让很多不明就里人认为酒很好喝,尝试着去适应这种刺激,慢慢的也会变得“喜欢”了。
在古代,朋友多的人人脉广,资源就多,混的就比较好,所以说主流阶层没有不喝酒的。即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他的江山能够做稳也得靠酒精。无论是从文化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还是实际层面甚至是“健康”层面,酒精都是不可或缺的。古人没有能力知道酒精的危害,中医也不懂,即使喝酒喝出了胃出血、肝硬化哪怕是肝癌,也没有人把这些病和喝酒联系在一起。因为很多有钱人、达官贵人对酒精的依赖,到了晚年离开了江湖,还是要天天喝二两,其实是过酒瘾,却被说成了养生,于是少量喝酒被认为这是一种长寿秘籍,以讹传讹数千年。谎言重复1000遍就成了真理,即便是再不靠谱的东西历经千年传承也变得比真理还真理,其他的比如说贞操带、女人裹脚、男人留辫子、太监阉割等等。
生产力发达了,豪爽仗义的作用,不那么明显了,为什么喝酒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呢?
因为这时候喝酒文化的内涵已经改变,喝酒便成了一种面子。喝多少酒关乎面子的大小,实际上是一种隐蔽的投诚,是表达忠心的方法之一。生存问题解决以后,人类并不会满足,而是有了更高的需求,要活得更好。活得更好,光是豪爽仗义已经远远不够,还需要和精英团体保持高质量的沟通,这时候人和人之间最重要的不再是情谊,而是信任,不要命的喝酒是非常重要的获取信任的方式。更何况由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发展,酒也出现了高中低档,买得起高档酒本身就是一种面子,面子是专制文化最核心的价值之一。想当年大清王朝面对西方列强战争的威胁,也不能改变各国公使朝拜时必须跪拜的礼仪,这种面子绝对不能丢,哪怕是当亡国奴,结果如愿以偿。这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面的文化内核,所谓的源远流长,其实是贻害万年。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的提高,文化的内核也在发生改变。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群体当中豪仗义还有市场,精英群体当中相互信任还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未来的财富和幸福的核心是智慧,在这里酒精将不再有市场。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含酒精饮料中的乙醇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
原来喝酒就是喝毒。
毫无疑问,智商正常的人都不会去喝酒,这是一种自杀行为。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喝酒的人会被正常人唾弃,没人愿意和一个动不动就自杀的人合作,这不仅仅是智商的缺陷,更是一种道德的缺陷。道理其实很简单,随便伤害自己的人,伤害别人也绝不手软。
请不要喝酒,这会暴露你的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