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醒来看新浪微博,最讨厌的是各媒体发的“励志寄语”,老生常谈配上晨光明媚的照片,迂腐、肤浅、无趣、更没用。为对抗之,我推出每日“毁志寄语”,专发各种不那么励志的大实话。
成功学和励志书总让我想起我家楼下的即开型彩票销售点。每天我看到一群又一群的人,停下,掏钱,刮奖,又走开,却从来没看到过任何人中奖狂奔。彩票点,小小的黑洞,以希望之名,吸金吞银。彩票和励志书、成功学本质上很像,都是利用人们对概率学的无知,提供渺茫和虚假的希望。
我主张不读励志书是因为读书很奢侈。一个人余生还能读多少本书,是可以估算出来的。每个月读的本书乘以12,再乘以还能活的年头。以我自己为例,我的阅读速度是每个月4本书,一年48本,我今年39岁,预计再活30年,那么我一共还可以读1440本书。想到这里,才明白所谓“开卷有益”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说法。应该谨慎买书,多看好书,少读闲书,远离腰封花里胡哨的时髦书,尤其是那些励志书。
相反,“毁志书”才是生活的清醒剂,它能告诉你生活的真相,而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发现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它。”
在这里,我推荐三本“毁志书”。第一本是《悲惨世界》,雨果曾经说过:只要世上还有愚昧困苦,《悲惨世界》同一性质的作品就不会是无益的。
珂赛特被母亲寄养在德纳第夫妇开的旅店里。“她吃得比狗好一些,比猫又差一些”。五岁就开始被迫干活,“五岁,也许有人说,那不见得确有其事吧。唉!确有其事。人类社会的痛苦的起始是不限年齿的。”而虐待珂赛特的德纳第夫妇是什么人呢?“这些人属于那种爬上去了的粗鄙人和失败了的聪明人所组成的混杂阶级。”“既没有工人的那种大公无私的热情,也没有资产阶级的那种诚实的信条。”这让我想起当下中国城市里以收房租为生的食利阶层,他们很像这种“混杂阶级”。
第二本书是安迪·沃霍尔的 《我将是你的镜子》,这里面收录了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25年的访谈精选,里面的句子充满了“毁志”色彩。他说:
“我从来不曾崩溃瓦解,因为我从不曾完好无缺。”
“如果命中注定有事情要降临在你身上,那么它一定会,你无法迫使任何事情发生。而且它往往是在过了你在意它会不会发生的那一刻之后,才真的发生。”
第三本“毁志书”是萨谬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贝克特的这部荒诞戏剧其实并不难懂,它的一些台词似乎绝望,却又误透了人生。两个流浪汉埃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在一棵树下等待戈多,有了下面的对话:
埃: 我做了个梦。
弗:不要告诉我!
埃:我梦见了……
弗:我不要听!
埃: 你听够了吗?你太不地道了。如果我不把闷在心里的恶梦告诉你,我告诉谁去呢?
弗: 那就让它们继续闷在心里好了,你知道我受不了这个。
除了这段对白,我还喜欢贝克特所的一段话:“没事。再试。再输。输好看点。(No matter. Try again. Fail again. Fail better.)”这几句话也道出了“毁志书”与励志书的根本区别,虽然都是鼓励行动,“毁志书”没有玫瑰色的应许,只告诉你硬帮帮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