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国相管仲就曾说过:“四民分业,士农工商。”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职业划分了。不过,管子当时推行“四民制度”的目的推行他的变法,好使齐国强大起来。
管仲当时所说的“士农工商”是“士兵、农民、工匠和商人”,四民之间并无地位高低不同,而仅仅是职业上的区分。毕竟,管仲自己本身就是商人出身,不至于将商人放在最底层。
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士大夫阶层地位不断上升,官僚阶级发展壮大。伴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读书与做官紧密联系在一起,读书人的地位逐渐提高,“士”由“士兵”变成了“士大夫和读书人”。
于是,“四民”之间也开始产生地位差别,再加上千百年来农耕文明过的影响,“士”和“农”的阶级地位开始高于“工”和“商”,正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即使到如今,仍有不少人认为,读书远比学一门手艺更有前途。
前几年,一部名为《寿司之神》的日本纪录片使大众开始熟知“工匠精神”这个词,片中主人公小野二郎是全世界年纪最大的米其林三星主厨,有着“寿司第一人”的美誉。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倾注到做寿司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只专注于做寿司这一件事,体现出一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其实,对于中国人而言,“工匠精神”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史书记载,舜在河滨制作陶器,追求精工细作,并因此带动了周围的人们在制作陶器时拒绝粗制滥造的事迹。
此后,在漫长的历史中,无数能工巧匠被记录在史书中,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也伴随着技艺的成熟而日渐形成。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愿意花费大量财力招留外来工匠,工匠的多少已是衡量国力大小的重要标准。
要论中国最有名的工匠,你一定会想到鲁班,他被称为中国土木工匠的鼻祖,许多沿用至今的木工工具如锯子、曲尺、墨斗,都是由他发明而成。
除了鲁班,还有隋朝建筑设计大师宇文恺,主持修建大兴城和东都洛阳;桥梁工匠李春,设计并修建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北宋土木建筑师李诫,编著了世界最早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并设计营建诸多宫廷建筑;明朝知名建筑工匠蒯祥,设计和组织施工修建了天安门和北京诸多宫殿……
除了这些被史书记载的大匠,还有无数默默无闻地手艺人,他们对自己的技艺要求严苛,并为此不厌其烦、不惜代价地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并将技艺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从古至今,未曾断绝。
或许你会以为,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工智能已开始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传统的手艺人早已经被现代化流水生产线所取代了吧?
实际上,仍然有这样一群手艺人,他们甘于身居微处,终日与泥、木、陶、火、铁、石为伴,虽默默无闻,却一刻也没有停下追求极致的脚步。
《有温度的手艺》一书,改编自大型纪录片《大匠之梦》。作者是两位长期从事纪录片拍摄的媒体人周卫平和曹诚博。
周卫平是云南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人类学视野的纪录片导演、摄影师,曾多次在国内外知名电影节上获得奖项。曹诚博是云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项目负责人,负责发行过的多部纪录片曾在央视和各大卫视播放。
受家庭环境影响,一直以来周卫平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拍一部关于普通工匠的纪录片,“为手艺树碑,为工匠立传”。
2017年,周卫平结识了著名的民族建筑设计大师李宏进。出身于湖南湘西的李宏进从十二岁开始拜师学艺,从事民族历史建筑工作超过三十年,完成了一百多项建筑作品,创造了十多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被称为“湘西鬼才”。
李宏进的传奇人生和在民族建筑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了周卫平的好奇,更激起了他研究中国传统手艺的兴趣。为了深入一线拍摄传统手艺和民族建筑的修建,周卫平跟随李宏进和他团队的工匠辗转于泥泞的工地和肮脏的工棚之间,采访工匠,拍摄他们的工作场景,最后有了纪录片《大匠之梦》。
《大匠之梦》先后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北京东奥纪实(原北京高清纪实)等各大平台热播,并荣获24届“中国十佳纪录片”殊荣。如今,周卫平又推出了这本改编自纪录片的书籍《有温度的手艺》,将影像文字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什么是所谓的“工匠精神”。
在《有温度的手艺》一书中,作者深入中国古建筑和传统手作的第一线,采访了二十余位普通的匠人,他们中既有传统的木匠、瓦匠、石匠,也有陶艺师、彩画师、跟雕师;他们有的是家族传承,有的是半路出身;他们有的坚持传统,有的敢于创新……
这些来自不同地方、身份各异的能工巧匠们,在一位心怀大梦的民族建筑设计大师李宏进的带领下,在民族建筑方面共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都没听过“工匠精神”这个词,但却在用一生去践行工匠精神,并将这种匠心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纵观全书,无论是木匠、瓦匠、石匠还是铁匠、银匠、铜锁匠,在他们的行业里,都有一套严格的立身规矩和处世准则。哪怕是父子传承,这其中的规矩都分毫不能差。这些规矩已经传承了上千年,却隐含了诸多古老的智慧。
比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原本是出自木匠行业,“规”和“矩”都是木匠行业用以取形的工具,如今也已成为一句人人熟知的谚语,意指做事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准则,才能够获得成功。
还有“上梁不正下梁歪”,最早也是出自木匠行业,“上梁”是建造房屋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上梁不正,会导致整个房屋的结构不稳;上梁是否顺利,甚至会关系到房屋主人是否兴旺发达。后来,这句谚语被引申为“若领导和长辈做事违背法律和道德准则,其余的人就会跟着这样做”的含义,用以强调家庭教育中父母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在采访中,周卫平还和工匠们聊起入行的初心。有的人是为了“给子女减轻负担”,有的是“不想祖传的手艺断在自己手上”,还有的是手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深深地吸引。
无论是为何而入行,一旦进入这个行业,每一位手艺人都决心将自己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其中去,不断进步,精益求精,把作为手艺人的那份骄傲和情谊融入到自己的每一件作品中。
或许,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所谓的“工匠精神”,但他们却用自己的一生,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