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在中医范畴中多称“齿龋”“蛀牙”,中医认为其发病与脏腑功能失衡、饮食失节、口腔卫护不当密切相关,核心病机多为 “虚”“热”“湿” 相互交织,导致牙齿失养、邪蚀牙齿。以下从辨证分型与针对性调理两方面详细说明:
1.胃火炽盛证
症状:牙齿被侵蚀形成龋洞,遇冷热、酸甜刺激时疼痛明显,甚者疼痛剧烈、牙龈红肿或出血,伴口臭、口干喜冷饮、便秘、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厚,脉洪数。
病机: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致胃火上蒸,腐蚀牙齿,灼伤牙龈。
治法:清胃泻火,解毒止痛。
常用中成药:
清胃黄连丸,栀子金花丸:清胃泻火、解毒消肿,适用于胃火炽盛所致的龋齿疼痛、牙龈红肿。
2.肾阴亏虚证
症状:龋齿发展缓慢,龋洞较深,牙齿松动,隐痛绵绵,遇刺激后疼痛缠绵难愈,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潮热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阴不足则骨失濡养,牙齿易被侵蚀,且修复能力弱。
治法:滋阴补肾,益髓固齿。
常用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全鹿大补丸:补肾阴、益精髓,辅助改善肾阴亏虚所致的牙齿松动、隐痛。
3.湿热蕴结证
症状:龋洞周围牙龈红肿、糜烂,或有脓液渗出,疼痛较重,遇湿冷刺激后加剧,伴口中黏腻、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饮食不节或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循经上扰牙齿,腐蚀牙体并引发牙龈炎症。
治法: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常用中成药:
甘露消毒丸,三黄片,苦参片:清热利湿、解毒化浊,适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龋齿伴牙龈红肿、口黏口臭。
4.气血不足证
症状:龋齿病程长,龋洞浅但易反复,牙齿酸软无力,疼痛轻微但持续,牙龈淡红或苍白、易出血,伴面色苍白、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脾胃虚弱或久病失养,气血生化不足,牙齿失于濡养,抗邪能力弱,易受侵蚀。
治法:益气养血,固齿止痛。
常用中成药:
参鹿膏,人参养荣丸:补气养血,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牙齿酸软、牙龈淡白。
其他调理方式
1.饮食调理
a.胃火炽盛证:饮食宜清淡,多吃清热泻火的食物,如绿豆、苦瓜、冬瓜、梨等。避免辛辣、油腻、煎炸食物。
b.肾阴亏虚证:多吃滋阴补肾的食物,如黑芝麻、核桃、山药、枸杞等。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c.湿热蕴结证:饮食宜清淡,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冬瓜等。避免油腻、甜腻食物。
d.气血不足证:多吃补气养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猪肝、鸡肉等。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2.中医理疗
a.针灸:常用穴位合谷穴、颊车穴、下关穴、内庭穴、太溪穴。针灸可疏通经络气血,清热止痛,调节脏腑功能。
b.中药漱口:用金银花、露蜂房、薄荷、淡盐水等煎汤漱口,有清热、解毒、清洁之效。
c.穴位按摩:按揉气海穴,可补气健脾;加按血海穴,可养血活血,改善牙龈淡白、出血。
3.生活方式调理
a.口腔卫生:坚持早晚正确刷牙、饭后漱口,使用牙线清洁牙缝。
b.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尤其对肾虚和气血不足证型至关重要,夜间是身体修复和滋养的关键时期。
c.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防止肝火犯胃或思虑伤脾。
d.定期检查:中医调理旨在改善体质、控制发展、预防新龋,但对于已形成的龋洞,必须由专业牙医进行填补或治疗,以防病情加重。
中医调理主要用于缓解症状、预防龋齿进展及改善体质,若龋齿已出现明显龋洞、牙髓炎(剧烈疼痛夜间加重)或根尖周炎(牙龈流脓、牙齿松动),需先到口腔科进行西医充填、根管治疗等基础治疗,再结合中医调理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