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退休,同事间常论及退休以后的事。
年轻的时候有时听人说起不愿意退休的事,很是不解。退休多好呀!没有人管你是否迟到是否早退,没有人嫌你工作做得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当然更没有那些让人恼火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的职场常态。
年轻时要工作要照顾孩子要照顾父母,人常常会被一种巨大的惯性裹挟着推动着往前走。在惯常的忙碌与琐屑中,日子就那么如水流逝着。偶尔闲下来的时候,也不会去思考退休以后的事情。倏忽几十年,回首已不见来路。往前,竟是退休在即!
退休,意味着人生将走近暮年,也意味着你将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自己支配。当这样的日子真正来临,是不是真的会像曾经期待过的那样?可以睡觉睡到自然醒,可以自由自在管它东西南北风?
好像并不如此——明年就要退休的同事李老师性格开朗活泼,乐天达观。说起退休来,总是一连串的问题:退休以后咋办呀?又没有人说话,像我这个性格在家还不憋坏了呀?~喂喂,张老师,你倒是说我们退休以后可以做什么呀?~呵呵呵,昨天出门逛街,遇到一个大姐,非得让我去发传单呢!呵呵呵,还说了一大堆好处呢!~比如可以走路当锻炼身体啦比如可以看那么多光景啦,最主要的还可以一天赚五十块钱呢!呵呵呵,她死活不让我走,笑死我了……
是呀,李老师这样开朗活泼的人都担心退休以后无事可做。像我这样一个平时安静极了的人又如何排遣那许多时光带来的空荡荡的感觉呢?因为工作的原因,或许我比同龄人更早体会到了对这种空荡感的恐惧。
每年两个长假,是很多人羡慕这个职业的原因之一。社会上除了教师这个职业,似乎还真没有哪个职业可以有长达两个月的假期。
最近这一两年,女儿上大学了,假期也会有自己的事情。每到假期,除了吃饭做饭收拾家务似乎并没有其他太多的事情可做。先生不愿出门,便常一个人吃了饭去小区溜达。暑假在七八月份,天气闷热的时候多。记得一次在家午休之后,觉得有些闷,就带了一本书下楼。阳光还毒,我找到一处有荫凉的僻静处想坐下来。不远处有一个看起来八十岁左右的老太太安静地坐在那里。因为不想和她搭话,也觉得无话可搭,就选了离她较远的地方坐下。我刚坐下,她却起身了。她朝我这边走过来,在我身边坐下,开始跟我搭话:“今天有些闷呢!”出于礼貌,我和她聊了起来。她说她七十八了,身体还算不错,就是腿脚有些毛病。因为春天摔了一次的缘故,没有好利索。
看着她有些抖索的身体,我暮然有些明白。她是孤独很久了吧?要不然怎么会去跟一个明显不想和她聊天的人搭话呢?她感慨着她自己的身体,也感慨着年老的无奈和没用。我突然想到我自己,为什么越到假期越烦躁呢?我的日子在本质上和老太太有什么区别呢?
无论城市还是乡下,其实到处都会见到这种呆坐着的老人。他们偶尔会和过路的人打个招呼,点头微笑一下。也间或会望向街角的某一个方向。更多的时候他们可能只是安静地在那里坐着。选择如此安坐的老人内心有着怎样的悲凉与孤独?
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一直认为养老院是个退休以后不错的去处。前几年跟一个朋友去养老院见一个老人,在进养老院大门的那一瞬间,我就突然改变了多年以来的想法!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想法改变之迅速让我自己都吃惊。是什么心理促成了这种转变?我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七零头的我,面临退休。我将何去何从?
我们那个年代,小时候大多在农村。姐妹兄弟三五个或者五六个。父母为了温饱已经是千辛万苦,哪有心思和精力顾及孩子们的成长教育问题?当然更没有辅导班特长班可上。记忆里村子本家的一个姐姐在城里教书,她女儿回村子说起她家的炕头上有着一摞一摞的小人书。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能供孩子们上学已经不易,又去哪里弄来一摞一摞的书给他们的女儿看?放羊式长大的我们除了可以享受读书的福利之外就别无他求了。学校里,偶尔有哪个同学带过来一本书,那真是天赐的礼物!课间我们常常会几个脑袋挤在一起去看那本来之不易的小人书。现在看起来,那种纯粹又干净的快乐与幸福,应该是读书带给我们最初的意义吧。
有人可能会说,去旅行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们都说要不身体在路上,要不心在路上。真的如此吗?细想似乎并不尽然。一个人如若胸中无点墨,走一里和万里又有什么区别?此处和彼处的自然景观会有差别,更多的差别在于历史文化的沉淀不同。一个文盲见到的文物可能只是一堆破铜烂铁,一个考古学家见到的文物可能就价值连城。如此看来,读书和不读书人的万里路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即将退休的我们,除了会读一点书,似乎什么也没有学会。那就读书吧!与书同行,温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