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Sunny阳婧婧
Part 1 智慧与信仰
二、自然无为的老子哲学
《老子》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一般认为,它是春秋时期一位叫老聃的隐者所作。
《老子》又称《道德经》,只有五千多个汉字,共81章,分为道篇和德篇两部分。以《道德经》为基础,中国产生了与儒家并列的哲学派别道家;根据它的思想,中国古代产生了以老子为始祖的宗教派别道教,这是华夏民族本土产生的最具影响的宗教。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自然无为,围绕这一核心,老子提出了许多极富启发意义的观点。
1. 反者道之动
① “反者道之动。”这里所说的“反”,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反”的“反”,二是“复返”的“返”。两层意思又互相关联,反映出老子哲学的独特智慧。
②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这是采用“正言相反”的思路。
③ 在老子看来,世界的高下美丑,是人的判断。老子并不反对人们追求美,但他认为这种追求美的方式,并不能得到真正的美。真正的对美的欣赏,是对美和丑的超越。
④ 老子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这里的“反”,不是相反,而是“返”,是往复回环、流动不矣的生命。老子哲学最高的概念“道”的根本特性就是“反”,就是归复于自然而然、无往不复的生命流动世界。他形容“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正式这个意思。
⑤ 老子的“道”是不加分别的,是一种“大制”,不同于一般知识的分辨。这个“大制”是不能分割的,所以说“混成”,老子将这称为“大制不割”。老子说:“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道”是“朴” - 就是没被打破的圆融世界,在这里没有知识,没有分别,没有斗争,就像清澈的溪涧和流动的山气,空灵而涵有一切。
⑥ 老子在“反者道之动”的哲学中,通过“反”的两层意思强调,人们不能为相反而成的事物表象所遮蔽,而要破除知识的妄见,契入往复回环的生命之道中,这才是发现世界意义的根本途径。
二、无为而无不为
① 老子说:“道法自然。” “自然”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并非指外在的自然物,而是一种自然而然、顺应世界的态度。
② 老子强调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它的“性”,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不依人的意志而运作,所谓“独立而不改”,人不要强行改变它。老子将“自然”和“认为”对立起来。“人为”是对“自然”的破坏,“人为”即“伪”,是不真实的。老子告诫人们,放下左右世界的欲望,顺应自然,这样才是解决人与世界冲突的根本途径。
③ 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人的一切事业应该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去做,不能强行改变自然的节奏。老子反对“人为”,并不是否定人的积极创造,而是反对破坏自然节奏的盲目的乱为。老子所提倡的创造,是契合自然精神的创造。
④ 老子认为“大巧若拙”。“大巧”,就是最高的巧。“大巧若拙”指最高的巧看起来像是不巧,最高的巧其实就是拙。
⑤ 在老子看来,技术之巧,才是真正的笨拙,耍弄小巧,最终适得其反。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用更宽阔的眼光看待技术,不陷入技术至上的泥沼,道家的思想显然对我们有启发意义。
三、不争的哲学
① 老子从他的自然无为哲学出发,对人的行为方式,提出了“以柔弱胜刚强”的观点。
② 老子认为,争强好胜,是衰落的根源;而清净无为,则可以合于自然无为的的生命之道。
③ 老子说“上善若水” - 水具有最高的善。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的最高德行就是“不争”。在老子看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情受欲望驱动,好高而恶下,而水却永远地往下流淌。水是生命之源,可以滋养万物,给大地带来生命,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水作出巨大的贡献,又不计较自己的得失。水在最低、最平、最静之处,包容天下一切,映照万物。
④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意思是说,知道了刚强,却要立足于柔顺。放弃逞强的欲望,是获得强盛的根本途径。
⑤ 在老子看来,柔弱不仅是获得强盛之道,也是保全生命之道,柔弱是生命的象征。坚守柔弱之道,其实就是保全生命。人类能够奉行“柔弱”之道,正是避免斗争的最好方式。
四、回到“婴儿”状态
① 老子说,“圣人” - 具有最高德行的人,个个都是婴儿,人的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回到婴儿的状态,“复归于婴儿”。
② 老子的婴儿状态就是拥有“童心”、“赤子之心”。
③ 人被文化所熏陶的过程,其实就是渐渐失落真性的过程。在老子看来,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本色”的背离。
④ 老子说:“无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略猎,令人心发狂......”欲望扰乱人宁静的心灵,人们在欲望的大海中泅渡,最终会被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