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
每年的中秋节到国庆节这一段时间,是我们这个地区农人最忙的日子---秋收。
玉米是这个时节需要收获最多的农作物,玉米熟了,需要把玉米一穗一穗地掰下来装到车里拉出来;大豆需要一捆捆的扎起来拉到平整的地面晾晒以后打出豆子;花生也要一陇陇的锄出来,择干净花生果再晾干;红薯会收的稍微晚一些,也需要锄头一棵棵刨出来。
高粱、芝麻、棉花等现在种的比较少了。棉花摘的时候不那么集中时间,开了再摘就可以了,芝麻可得尽快,若是收的晚了,就炸到了地里收不出来了,又不能像豆子一样可以捡拾,收迟了就只能收芝麻杆子了。高粱更不用急着收,一般只用高粱杆和高粱穗子,等其他农活不忙了再管它。
今年我们这里的玉米尤其难收。
前几年农业机械化的方便实用,让很多农人享受到了机械化操作的安适:人坐在地头,玉米收割机把玉米穗自动掰下来传送到储藏斗里,堆满了往旁边的三轮车里一倒,装满一车直接拉到柏油路上倾卸,晒干了以后玉米脱粒机直接在路边脱粒,再晒两天就有收玉米的给收走了。也有脱粒以后玉米收购站就直接收走了,虽然便宜每斤了几分钱,但不需要再倒腾了。很多人便会就地卖了换钱。
今年不行了,连日的阴雨天,庄稼地里软软的,进不去车。有的地势低的地方还存着到小腿深的水。可是天气预报还有雨,农民可不想这一年的收成白白烂到地里,只能采用最原始的办法,肩挑手扛地收玉米。
我们家的地给包出去了,没再操心看天气预报。2号这天难得的晴天,看到好友真真家收玉米的求救信号,只能去帮忙了。说实话,所有农活里最怕收玉米:玉米叶子剌得人生疼,就算穿了长袖长裤带了口罩,也不时会有玉米叶子在脸上划拉几下,有时不小心剌到眼睛,更是疼的睁不开眼。一穗穗掰得手疼胳膊疼,从地这头走到那头,没有停歇的时候。最后还得一包包的再背出去,所以说人工收玉米是最累人的事。
真真家的地在村里的洼地,里边的积水排了一部分还到脚脖子深,所以提前都准备了胶鞋。玉米在水里都蔫了,玉米杆可能被水泡的事,早都枯死了。有的玉米穗已经不是竖着的了,都耷拉了下来。再不收这玉米就在杆子上发霉了。这样的水坑地,玉米掰下来还不能像以前一样扔地上,不然都成了泥水玉米了,再晒也不容易。只能两个人合用一个大盆或者大桶,掰满了就送出到地头的三轮车上。
泥水混合的地里异常湿滑,不小心就给摔个跟头,小胖没站稳跪到了地里湿了裤子,让我们一起取笑了一番。我们三个女人掰的快,走的慢,往地头运了两次觉得太累了,就喊男士帮我们运,我们掰。地里的玉米不多,我们几个人不到一天干完就离开了,其余的晾晒脱粒就等他们自己做了。
真真爸爸可能觉得我们这些朋友替他们干活过意不去,带了好些饮料来地里。朴实的农人不会说好听的话,只会用行动和物品表达心意。
到家的第二天,开始出现了“干活后遗症”,手像脱了皮似的疼,涨涨的,胳膊也疼得不想抬,腿也疼,像爬山以后的感觉,看来是长久没做农活给懈怠了。
想起我们小时候的秋收。
老爸老妈爱在玉米地和花生地的边上种一些黄瓜。黄瓜长大了,他们会隔一段时间钻到玉米地做个采摘,。秋天的黄瓜别有一番风味,凉凉的,脆脆的,尤其是种的“倪木株”(一种黄瓜的品种,具体哪三个字我也不知道),长得很大也不老,依然甜脆。
收玉米的时候如果遇到个小黄瓜,老爸就会把黄瓜摘下来在衣服上擦擦给我们吃。我们就会像中奖似的看着黄瓜,咬一口满口生津。老爸就会笑眯眯地看着我们,感觉终于有了物品送给孩子的喜悦。在农活中体会亲情,那时的我们似乎也不知道累了。
玉米或者花生拉到家里还要再过手:玉米需要把玉米裤撕下来,花生需要把花生果从花生株上择下来。这样的事情一般是晚上做,不至于耽误白天地里的活。
老爸会把电视搬到院子里,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撕玉米,择花生。边看着电视讨论剧情,要是电视信号不好,就需要一个人去扭动天线,让电视收到的节目更清晰。有时候我们也会边干活边讲故事,奶奶喜欢讲神话故事,让我们从小就觉得做神仙真好!直到现在我还想着要是人也能自己飞该多好。我和弟弟妹妹有时候也会比赛背诗、成语接龙,老爸有时候还会给我们唱一段豫剧。熬到半夜会一起分两个月饼做睡前甜点。
日子虽苦,院子里却总是欢声。
每次想到小时候一起晚上一起撕玉米的时候,总是充满了温馨和甜蜜,想不起来当时的劳累。或许是我们只做了最简单轻松的活,父母把最苦最累的事情都自己扛了吧。
又到农忙,不知现在的孩子还会去地里给家长帮忙吗?家长们还舍得让孩子们去地里做活吗?
2021年10月6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