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出生长大的家;另一个是我们长大后结婚成家,重新组建的家庭。
其中第一个家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而当我们有了孩子,我们又变成了孩子的原生家庭。
著名的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曾经说过:“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一生。”
托尔斯泰也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早、最大、最久的就是原生家庭。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受到系统成员的影响。
从某种角度上说,原生家庭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命运。
性格影响
之前有段话很火“一直觉得家庭氛围好的孩子很幸运,他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拥有对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奔跑”
因为正确的方向会让他遇到更多不同的人,来给他更多的温暖和爱。在爱里长大的孩子性格上会更加自信;学会包容理解;懂得感恩;更爱自己。
那么在凑合、冷战、吵架的夫妻关系下长大的孩子呢?
“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要花很多力气去踢开那些糟糕的。要碰壁很多年,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
于是没能享受更多的保护和关爱,也承受了更多不该承受的冷漠暴力。于是他们的性格在人际交往中会更加小心翼翼,感到自卑;独立却又没安全感;
心理学上认为:孩子的自信,以及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都是来源于父母无条件的爱。
亲密关系
原生家庭是个人情感经验与两性相处方式学习的最初场所。一个人的婚姻是否幸福,通常在他成长的家庭和他童年的经历中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有人说,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就像上了一堂名师一对一的课程,日常亲密关系怎么处理,怎么达成自洽,这些都像一种不用思考的肌肉反映。
而一个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只知道什么是错的,却不知道怎样才是对的。
《奇葩说》中的金牌辩手傅首尔,她的童年并不快乐,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童年。
她没见过爸爸,妈妈在粮店工作,扛着米包把她养大。后来妈妈改嫁,她被送到了姥姥家。家里没钱,她为了尝尝泡泡糖的滋味,曾经嚼过同学吃剩的;
为了见妈妈一面,她也曾经喝下洗洁精,把自己弄病。
受过苦难的人,总会有礼物降临。还好傅首尔遇见了老刘,再强大的傅首尔,在老刘眼里也是一个需要被保护的女孩子。
傅首尔说,如果没有碰到老刘,她可能不会结婚。是老刘弥补了她的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给了她顶配的婚姻。
还有更多人没有傅首尔那么幸运得到这个“礼物”。
民国才女张爱玲,自小缺失父爱,被父亲嫌恶、否定、殴打,甚至叫她去死,于是她长大后就会把自己对理想父亲的渴望投射在伴侣身上。先后两段婚姻,胡兰成比她年长 14 岁,赖雅比她大 29 岁。
而张爱玲自己也曾坦露自己的婚姻观:“我一直想着,男人的年龄应当大十岁或是十岁以上,我觉得女人应当天真一点,男人应当有经验一点。”
这种择偶观的形成,其实就是她对父爱的追寻。
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理论:我们的亲密关系、婚姻、情感模式往往来自于童年时期与父母之间互动的心理经验。
原生家庭会影响人的一生,如果童年时受的创伤没有得到疗愈,那么就会让成年后的我们依然陷在这个限制之中,并且越陷越深,苦苦挣扎。
懂得接纳原生家庭的不完美,也就懂得了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学会打破原生家庭的桎梏,也就学会了创造自己的再生家庭。
特别喜欢东野圭吾在《时生》一书中对原生家庭的解释: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穿越原生家庭中的爱与痛,与内在父母和解,然后完成那个追寻幸福快乐的自己,重塑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