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的那个年代,生活物资尚不是很富裕,精神物质更是不容易满足,十岁之前,因为胃口好老是饿,所以母亲大多时候会在我的枕头边放个干馒头,以备我半夜饿了搂过去就着口水啃两口。直到某天父亲去城里看亲戚,人家送了一蛇皮袋权当卷烟纸的废旧书籍作业本,我好奇的倒腾了一会,找出一本高中课外读物,翻了几页,注意力集中在了一首诗圣杜甫的《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
我很惊奇原来唐诗除了课本里的鹅鹅鹅,白日依山尽,日照香炉生紫烟,竟然还可以这样写,通过查找大字典读完这首长诗,我第一次感觉到了离别的哀伤。那一刻开始了我的唐诗宋词启蒙之旅。我兴奋地从那堆故纸堆里陆续翻出大学中文系教材,高中语文课本,以及各类语文课外书,书里的唐诗宋词,尽成了我的腹中之物。每天早起上学的路上背诵,下午放学放驴下田时背诵,甚至寒暑假也会迎着朝阳,站在院子里平平仄仄仄仄平诵读一会,搞得我初中毕业不再读书,有时候早晨老爷子不习惯院子的安静,会站在窗户外对我说道:“今天咋不背诗了?”而我大多会用在写点东西来作为借口且屡试不爽,老爷子听了哦一声然后转身离去了,现在想来那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于是后来稍懂些事理,若回家,早上定会站在院子里背首唐诗或者诵读一篇古文,老爷子则点燃清晨的第一锅旱烟,蹲在院子里的小菜园里,薅草荐苗。金色的阳光在树叶上摇曳着对这种短暂美好时刻的赞美,一切都是那么怡然。
后来我用在矿山上打工的第一笔工资买了一本《唐诗宋词鉴赏》,而我背诵唐诗的地方,除了老家的院子,还有荒无人烟的矿区,机器嘈杂的工厂,我用螺丝刀,小树枝作为笔杆子,在抹平的灰尘上,听着石头在碎石机里有节奏地碎裂,那种悠长或短粗的声音,美妙的如同宋词里的长短词句,我沉浸在那种节奏里,默写着新记的宋词,或者寒蝉凄切,或者醉里挑灯看剑,亦或者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我每次打工回家都会将在外面读完的书一本不拉带回老家放进我的书柜里,唯独那本《唐诗宋词鉴赏》,十余年间和另外一本《史记》躺在我的背包里,共享着我的欣喜,我的哀伤,就像一位老朋友,经历风雨,不离不弃。
随着生活的需要,诗情画意并不能填饱肚子,在一次即将远行之际的夜晚,我面对已经没有空间多放一本书的行李箱,在《唐诗宋词鉴赏》与技术教材之间犹豫了很久,终于选择了放弃,当我将《唐诗宋词鉴赏》放进书柜的那一刻,就像告别父亲母亲,就像告别故乡热土,在深夜的窗棂上,留下淡淡的惆怅剪影。。
别了,别了,我的老师,别了,我的挚友,别了,我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