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这本书几年前就已经看过了,当时只觉得福贵的一生太过悲惨。可这回二刷,感受截然不同。作者在序言里面说,“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而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
这似乎是一种悖论,福贵的一生都活在死亡的阴影之下,父亲、母亲、儿子、妻子、女儿、女婿,甚至最后孙子都先他而去,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呢?所以有人会觉得,福贵是在幸存而不是生活。这正是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所有的感受。可在作者看来,“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是的,我们都是福贵人生的旁观者,所以我们会觉得他这一生充满悲惨。可福贵在经历这些悲惨之后,逐渐达成了与命运,与苦难的和解,于是他会感到幸福。所以作者会说,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
01.被命运裹挟着的人生
事实上,福贵的人生并不具有典型性,换句话说,他的遭遇并不真实。试想一下,一个吃喝嫖赌成性的人,哪会那么容易地浪子回头呢?再说,福贵身边的人先后都离他而去,这样的遭遇也未免太过刻意。
然而正是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之下,作者探讨的话题才有意义,作者想证明,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继而得出许多人终其一生去寻求的答案: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我曾不止一次地见过这个问题,人到底为什么而活?答案五花八分,但却又似是而非,唯有余华先生这个答案最能让我顿悟,人活着或许并不需要什么额外的意义,我们只是为了活着,仅此而已。
就像是小说里的福贵,他的一生写满了悲惨,年轻时只懂得挥霍家财,结果让原本富裕的家一贫如洗。
好在之后的福贵洗心革面,有了重活一次的想法,但生活不会因为你的回头而手下留情。被抓壮丁,母亲去世,女儿成了聋哑人,儿子被强迫献血致死……
福贵的一生很短,但经历的苦难却无比漫长,他的人生似乎从来都由不得自己,一直被命运裹挟着走,直到生命尽头。
02.一生辜负看花心
二刷《活着》,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并不是福贵,而是家珍,那个用尽生命去爱护丈夫的女人。
家珍是城里米行老板的女儿,是上过学的女学生,无意间被游手好闲的福贵看上,结果成了徐家的媳妇。
按照一般人的逻辑,家珍肯定无法忍受嗜赌如命的福贵,然而小说里并非如此,家珍死心塌地的爱着福贵,就像张爱玲说的那句话,她的爱情低到了尘埃里,但却开出了花。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家珍大着肚子去赌场找福贵,福贵却嫌她晦气,让人把家珍拖了出去,家珍独自走了十几里夜路回家。
很难想象,走在夜路上的家珍,心里在想些什么,可以肯定的是,家珍没有动过离开福贵的念头。
福贵败光了家产,徐家落败了。家珍的父亲大张旗鼓地来接家珍回家,不肯让女儿受委屈。家珍回去了,但生完孩子,立马又回到了福贵身边,她有无数次机会让自己离开福贵,可家珍从没这么想过。
要多爱一个人,才能像家珍这样呢?小说里多次写到了一个细节。徐家落败之后,福贵每次进城,家珍都会仔细地让他穿戴整齐,不让人小瞧了他。家珍对自己从来没有这样用心过。
当福贵外出找大夫,结果被意外抓了壮丁,在外漂泊两年后回家时,家珍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你回来就什么都好了”。
家珍没有质问福贵是不是又去赌了,也没有抱怨这两年她是怎么撑起这个家的,只是一句简简单单的“你回来就什么都好了”,最伟大的爱情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或许正是家珍的付出让福贵选择了浪子回头,败光家财后的福贵确实称得上是浪子回头,以前的陋习全都戒掉了,也知道心疼家珍了,家珍患上软骨病之后,福贵也全心全意地照顾她。
这个时候二人的生活,反而要比从前家财万贯时好得多。但贫贱夫妻百事哀,生活的重担不仅压着福贵,同时也压着家珍。
在儿子、女儿先后都离自己而去之后,家珍也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生命最后,她对福贵说,“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
03.生活是自己的感受
序言里面说,《活着》的灵感来自于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旧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作者因此写了这本小说。
小说里的福贵同样遭遇了一生的苦难,但在生命的最后,福贵反而变得从容了,他可以笑着和旁人讲述自己一生的遭遇。在一次次的讲述中,福贵似乎就能重新再活一次,他对自己的生活充满感恩和留恋,对自己的经历充满热情,正因如此,他才能笑着走向生命的尽头。
书里面说,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生活的种种遭遇,只有亲历者才有评判的资格。
在孙子死后,福贵只剩下了自己一人,他后来买了一头老牛,那头牛有好多个名字,福贵,家珍,凤霞,有庆……似乎家人们又用另一种方式回到了福贵身边,经过过无数次死亡的福贵,在这头老牛的陪伴下,平静地走向自己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