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出头与自我磨合的日子里,大多都是疼痛的记忆。互联网的时代,有太多很体面很宏观的方法论,而个人微观的困境,却无解于无声的浪潮中。
从2021考研结束那刻就一直想着手去说些什么,呓语一些大概只有应试“失败者”才能听懂的话。
自考研结束从武汉“仓皇出逃”后,开始了21年的迷茫与混沌。被动“躺平”后,没有丝毫地放松与愉悦,这几年深埋在心底的“挫败”再次席卷了我,可一如去年一样,我依然没能拥有接纳“它”的勇气,不愿面对,却无处可逃。
一月“躺平”的日子里零零碎碎看了很多电影,小说和纪录片。在“焦虑”与“茫然”的裹挟下,每本书,每部电影都像是在完成任务似的,有时恍惚间也不知道自己在着急什么。不管是之前备考的阶段,还是没有考试前给自己安排的一个个时间轴,都是苦熬着完成眼下的事情,迫不及待地奔赴下一个事情。仔细想来真真是本末倒置,总是奔着结果,奔着情怀与感慨,却忘记了那句“人生不过是一个又一个过程罢了”,而且这个过程的结果从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起码从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美好。
一月里,经历了几场介于的“多吃”与“暴饮暴食”之间的情绪性进食。有时说来会很“惭愧”,自己健身了几年,当过教练,帮着会员安排日常饮食,解答饮食和训练的疑惑,但我自己好像始终无法绕过“情绪性进食”这个坎。于我,“暴饮暴食”好像始终是一个无解之谜,之前一直觉得是因为压力的缘故或者是自己的营养学结构不对,可从跟着杨老师的课后一直有在好好吃饭。但还是会间歇性“多吃”,而且新的问题是,我越发觉得自己并不是馋某种营养素,而是单纯为了填饱内心的“空白”。。。在姨妈家拜年那次,明明在饱餐一顿后,对于零食不应该有那么多的欲望,理性的自己也意识到自己不断往嘴里“投喂”食物这个动作“不当”,与此同时,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的我,一直关注周围所谓“大人”的目光,偷摸地进行着其实没有什么意识地“填喂”动作,仅仅为了吃而吃。
农历年的第一周,走亲访友,见到曾经还在咿呀学语的侄子们才恍然间发觉时间真的就这样过去了。回家的日子里,与哥哥和家里的长辈们进行了几次漫谈,关于高考,关于成长,关于这个时代我感受到的困境,关于作为,关于生活......觥筹交错后的寂静,我觉得自己处在时代的漩涡中,逃脱不了老生常谈的审视与被审视。但回归谈话本身,这种面对面地交谈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聊天方式,在这个信息与利益加速运转的世界,人与人思想的交谈是那么地欠缺,大家都显得那么着急,着急到不愿听你表达自己,只愿听到自己的“固步自封”。。。
初7送走了读博的哥哥,开始收拾心情,安心准备复试。可混沌的状态一直持续,总是由于某一点而引发出一团焦虑,借着暗沉的天气向我袭来,迅速扩散,然后整个人开始变成"灰色"。而且最后好像都逃不过一个宿命似的——毕业即失业,会被社会抛弃,找不到自己独特的价值感.....诸如此类,陷入一个恶性的闭环,反复内耗自己。
在看《将自己作为一种方法》时莫名被一句话戳到,大意是项老师说到自己从大学时就不太受到来自外界体系的肯定,我的心里咯噔一下。回想大学略微区别于常人本科的时光,那种"渴望外界认可"的愿望太过于强烈,即使在我以为自己拥有了所谓的"方向感"的日子里,很多东西还是在不经意地、偶然地上演着。现在回想起来"自洽"日子里push我不断向前的东西也还是来自某个体系的肯定。而那些东西现在随着时间再一次显性出来,我又再一次意识到这些东西其实一直都萦绕着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罢了。可现在的我拼了命地想挣脱,但随着而来只有挣扎。而不断挣脱的后果就让自己重新陷入了另一个恶性闭环,执着于"为什么我还是无法挣脱",最后竟演变成——为了挣脱而挣扎也随着忘记了很多东西其实都没有一个结果。。。。。。
PS:这篇文章在ZINE里躺了很久,本是年初时的心境,以为随着时间就会有所变化。可来开学回到学校后,经历了初试高分的刹那间的喜悦,所谓“上岸”后来自各方的祝福,以及复试完就紧接接了新的工作,初体验了“高强度肝项目”。这周二“停下来”后,整个人的状态好像始终还是年初的“恍惚”“混沌”,即使我“努力”不想给自己贴上这些标签,但它好像一直都在。故我觉得也许这篇文章有它“见天日”的理由。也许,后半年的我看到会觉得可笑,也许后半年的我依然如此。可这就是此刻真实的我,我想将它记录下来。固然她不完美,笨拙,青涩,但这就是23岁的Oreo。
首发于:OREO的健身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