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对于唐诗宋词,虽然说从学生时代开始,老师一直强调要背诵,也因此多多少少了解一些,还有作者之类的。有些诗词,朗朗上口,多少还有点印象,可是也不解其意。不过那个时候,却也没有一点点感觉,只当作是为了完成任务,也对其中的内涵不明所以。包括一首诗的写作背景,诗人的年龄,以及背后的典故之类的。
刚开始收听这类专辑的时候,也只不过是觉得诗词韵律朗朗上口,特别是那种五言律诗以及七言律诗。觉得也只不过字数短,就像儿歌一样,读起来比较朗朗上口,也根本就没有想过其他的方面。那个时候,基本上的心态也跟小学生差不多。像是什么《论语》、《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只知道需要背诵掌握,根本就不了解其他的。
况且,我小学的时候,对这些也没有多大的了解。因为那个时候的教育普及还没有那么完善,像是这方面的素材还有课外拓展阅读方面也不多。也许我们出生在底层,家庭条件也没那么好。那个时候,看着同学的字典有好几本。心里觉得,要是自己也有一本的话,那可以说算得上奢侈了。
不过,现在字典存在的意义可能也没有那么重要了。毕竟智能时代,不懂的东西,直接手机上就可以搜索。而且更加方便快捷,不像以前那样,对应着页数,翻来覆去的那种。以前的时候,相对来说生活节奏比较缓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方面但也悠哉。
像是古代社会那种车马慢,能够去的地方有限,而不像现在这种,什么火车、高铁、飞机之类的,全国乃至世界到处跑。那个时候,也没有想过那么多,更没有那么多的事情,时间也就一年一年地过,而且一去不复返。而且那个时候,只要是有了工作,基本上生活方面就有保障,像是结婚这种事情还可以考虑。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即使是有了工作,还是会担心。因为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甚至连自己的生活都没有办法保障。
要说阅读这一块,唐诗宋词我也收听了不少,但是要我说出个所以然出来,我也没有办法讲述。像是意境的赏析,诗人的情感,以及拓展延伸方面。关于这些方面,那也就只能收听专业的讲解。一首诗,对应着不同的时代,作者的年龄段,家庭背景,以及发生的变故等等,都可以引申出来。而这些方面,需要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型老师,才有可能深入系统地为我们讲述。
像是那种什么都不用考虑,有感情地朗诵方式读出来,这样的老师大有人在,只不过这种方式觉得也没有什么意思。就像是录制书籍一样,把所有的内容完整地复述一遍,那样也觉得没有什么新鲜的,也就因此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可是像是讲故事一样,对应的具体的人事物的方式就不一样了。有的时候了解了这些,再来看这首诗词的话,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这应该就是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吧。
当然了,不是所有的诗词歌赋我都会一五一十地了解的,而是抽取我感兴趣的方面,或者对某个诗人的兴趣。比如说曹操的《龟虽寿》当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到了暮年,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志向,并且不断奋斗的动力。一般情况下,北方人的心胸比较旷达洒脱,比较豪迈,有些事情比较看得开。
像是那种战乱的环境,很多人都担心自己的性命攸关,可是有些人却不同。依然能够说出“生死由命”这样的话,并且不断地努力。而不像南方人那样,有点像林黛玉的那种消极悲观主义,“凄凄惨惨戚戚”。北方属于游牧民族,深处大漠荒原、空旷的环境。而不像我们南方这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种依山傍水,靠山吃山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