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王夫人的心情,我是很复杂的。
金钏儿的死,显然她是有责任的。
晴雯的死,显然还是与她有关。
而芳官藕官蕊官最后出家为尼,依然是和她有关。
所以很多人说她是佛口蛇心,说她是嘴里说着善良的话,为自己赢取名声,实际却为了自己的利益无所不用其极。
但是在《红楼梦》里的人,对她评价显然不一样。
刘姥姥说她:
他们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得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
刘姥姥私下里和自己女儿女婿说话,说谎几率不大,虽然有给自己找补勇气的原因,确实也有王夫人声名在外的因素。
但是声名在外就是真的善良吗?
我们看看贾府人的日常。
宝玉笑道:“老太太,张爷爷既这么说,又推辞不得,我要这个也无用,不如叫小子们捧了这个,跟着我出去散给穷人罢。”贾母笑道:“这倒说的是。”
......
尤氏凤姐儿二人正吃,贾母又叫把喜鸾四姐儿二人也叫来,跟他二人吃毕,洗了手,点上香,捧过一升豆子来。两个姑子先念了佛偈,然后一个一个的拣在一个簸箩内,每拣一个,念一声佛。明日煮熟了,令人在十字街结寿缘。贾母歪着听两个姑子又说些佛家的因果善事。
可见在贾府,这样施粥施米的事情是寻常事。遇上穷人了,给点银子人道主义也是正常的事情。也算是国际惯例了,王夫人身在其中,为着面子着想,出点自己不心疼的银子也是正常。
我们说说金钏儿之死。
金钏儿是打小就服侍王夫人的,有句话怎么说得来着?没有辛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这么多年来,朝夕相处,就算是阿猫阿狗也有了感情。
金钏儿和宝玉调笑,虽然确实是不合规矩,有勾引少爷之嫌。但我们仔细看看是不是宝玉主动挑起,且是两个人你情我愿的?
宝玉轻轻的走到跟前,把他耳上带的坠子一摘,金钏儿睁开眼,见是宝玉。宝玉悄悄的笑道:“就困的这么着?”金钏抿嘴一笑,摆手令他出去,仍合上眼,宝玉见了他,就有些恋恋不舍的,悄悄的探头瞧瞧王夫人合着眼,便自己向身边荷包里带的香雪润津丹掏了出来,便向金钏儿口里一送。金钏儿并不睁眼,只管噙了。宝玉上来便拉着手,悄悄的笑道:“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金钏儿不答。宝玉又道:“不然,等太太醒了我就讨。”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去罢,我只守着你。“
但是王夫人抬手一巴掌就招呼到金钏儿脸上,且先把罪名安到金钏儿身上。并且立刻要撵走金钏儿,即使金钏儿搬出十年的情谊也不为所动。
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宝玉见王夫人起来,早一溜烟去了。
金钏儿听说,忙跪下哭道:“我再不敢了。太太要打骂,只管发落,别叫我出去就是天恩了。我跟了太太十来年,这会子撵出去,我还见人不见人呢!”
但是金钏儿死后,王夫人是真心难受的。否则不会自己一个人哭一个人伤心。
却说宝钗来至王夫人处,只见鸦雀无闻,独有王夫人在里间房内坐着垂泪。
王夫人也是真心实意想要弥补的。要说赏银子赏衣服是为了糊住众人的嘴,后来宝玉也因为金钏儿挨了打,要说这事也算是翻篇了。但是王夫人想起金钏儿的死,还是给予玉钏儿每个月双薪的待遇。
王夫人道:“刚才我赏了他娘五十两银子,......要是别的丫头,赏他几两银子就完了,只是金钏儿虽然是个丫头,素日在我跟前比我的女儿也差不多。”口里说着,不觉泪下。
却说王夫人唤他母亲上来,拿几件簪环当面赏与,又吩咐请几众僧人念经超度。
王夫人听了,又想一想,道:“也罢,这个分例只管关了来,不用补人,就把这一两银子给他妹妹玉钏儿罢。他姐姐伏侍了我一场,没个好结果,剩下他妹妹跟着我,吃个双分子也不为过逾了。”
而晴雯的死,于王夫人来说更是意想不到。
晴雯长得好看,本身就是王夫人不喜欢的类型。加上王善保家的等挑唆,因此她是一早就打算撵晴雯的,倒不是故意赶着晴雯生病的时候撵她,逼着她死的。
王夫人信以为实了,忙说:"阿弥陀佛!你不近宝玉是我的造化,竟不劳你费心.既是老太太给宝玉的,我明儿回了老太太, 再撵你."
至于为什么要立刻撵了晴雯、芳官等人更有一层原因。有人在王夫人跟前说,现在贾宝玉知道性事了就没学好,而且是屋里的漂亮丫头教坏了。所以她要把这个隐患解决,于是想到了一个办法,我把这个漂亮丫头都撵走了不就行了吧!
一则为晴雯犹可,二则因竟有人指宝玉为由,说他大了,已解人事,都由屋里的丫头们不长进教习坏了。
至于芳官们要出家,她一开始也是不同意的。觉得是小孩子闹小脾气。当然她的观念里,也没有觉得做尼姑是坏事,只是觉得万一是一时意气,反而是坏事。
王夫人原是个好善的,先听彼等之语不肯听其自由者,因思芳官等不过皆系小儿女,一时不遂心,故有此意,但恐将来熬不得清净,反致获罪。
如果不是智通和圆心在耳边梆梆梆一通说,她估计还是不会放芳官们出家的。
而且无论是金钏儿、晴雯还是芳官们,于她来说,都是丫鬟,丫鬟的事情都是小事。这也是贵族大家常情,于王夫人来说,肯分心为这些丫鬟们考虑一分,已经是大发善心了。
王夫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 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此乃平生最恨者,故气忿不过,打了一下,骂了几句。
今听这两个拐子的话大近情理,且近日家中多故,又有邢夫人遣人来知会,明日接迎春家去住两日,以备人家相看,且又有官媒婆来求说探春等事,心绪正烦,那里着意在这些小事上。
我总结下,王夫人的耳朵通着脑子。别人怎么说,她怎么听。也不能说她没有自己的主意,就是别人在旁边这么一吹风吧,她的主意就被吹走了。
剩下的呢?
剩下的就是别人的主意啦!
她也不是不善良,遇事也不是不为别人考虑。但是她脾气直性格爆,遇事容易炸。炸起来就什么都顾不上了。
王夫人原是天真烂漫之人,喜怒出于心臆,不比那些饰词掩意之人,今既真怒攻心,又勾起往事,便冷笑道......
与其说她坏,倒不如说她蠢。同样是贾宝玉我们看看贾母是怎么说的。
我深知宝玉将来也是个不听妻妾劝的。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王夫人觉得贾宝玉喜欢那些漂亮女孩子是因为性的欲望,贾母显然就知道不是,而是贾宝玉就是这个性格。
作为母亲,她显然是不了解自己看得如珠如宝的儿子。作为主人,她也不了解身边的丫鬟,婆子。
PS:这么一说,我想起赵姨娘了。王夫人和赵姨娘一个内炸一个外炸,都是软耳朵根子,贾政这一妻一妾妙得很啊!你们说是不是以前王夫人也是和赵姨娘同样暴脾气,后来贾珠一死,心灰念佛。贾政就看上了低配版王夫人——赵姨娘啊!
按惯例继续总结,王夫人其人不坏,但是耳根子软、脾气直,自己也不会往深里想。又因为身在高位,被人一挑唆,就伤一片。这样一个人,难怪贾母不放心她管家,丫鬟仆役不够她伤的。
这是才不匹位的坏处,而不仅仅是王夫人个人的缺点。
然而于我们自己是不是也要警惕,不要变成人云亦云,他人的枪炮而不自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