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没有写内容,并不会因为想得多而脑洞全开,反而成了一种懈怠,脑袋里空空,还是要不管什么好与坏,写才是硬道理。莫言说,他以前拍了一些照片,想着没什么用,可是到现在还是卖给了余华,大概是一千元钱。无论做什么事,不要总想着会有什么结果,先去做,你才会发现其价值。
写作不是因为有了灵感才写,而是在写的过程中灵感才慢慢显现。我在网上遇到一写作老师,日更写作,他教我们每天都要写,只有不断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到了那个点就会写作,不写会难受。只要遇到写不出来时候,首先在电脑上敲出“走起”两字,然后就会不断地敲出后面的字,就这样会引发思考,就会有源源不断地写作内容。真是这样,三天不说口生,三天不写手生,无论好与坏,还是要写起来。
老舍在《写作课》中告诉我们,写作首先“不要怕”,要敢于拿笔去写,站在岸上学游泳永远学不会。只有在不断的写作中去实践,才会发现自己写作的中问题,才会找到写作方法,让一个刚下水学游泳的人去那世界冠军,这怎么可能呢?写作需要鼓励,写大白话也可以。其次是”不要慌,我们说话的时候可以随时补充、更改、重复,写文章可没有这样的便利。写下来的话必须顺当、干脆、贯通一气。我们必须要先好好地想一想,要先写什么,怎样写。”我虽然开始动笔了,但是练习得还不够,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加之思考得少,自然难以持续输出好内容。
莫言说他的写作是因为写好作文可以吃上饺子;余华说他当牙医时看到文化馆很闲,只有写出好的文章才能到那里上班,他开始写作,后来他到北京改稿后,回来就调到文化馆工作,实现了他梦想。梁晓声在城市里经常看到拍电影,拍电影首先要考虑的是人物形象,写小说也要看人物形象是否典型,值得写还是不值得。这些写作大家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学习他们的心得,可以让我们在写作路上少走弯路。
《写出我心》这本写作指导书也值得我们学习,我在微信读书上听了。写作首先要想到的是自己,要写得开心痛快才能不断地写作,不然坚持不下去。听书与读书差别很大,很多内容记不住,还是要找纸质书来读,这样更容易获得更深的感受。
我想,我的写作一定能进行下去,因为我把写作当成了一种兴趣爱好,长期培养。就像人要走路一样,一边走一遍看沿途的风景,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坚持总会看到希望,写作就是自己的放大器,写作有复利效应,做一件有意义而且是零成本的事,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