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说——每个人都应该有两个故乡,一个是地理故乡,第二个是精神故乡。我离开地理故乡已经三年有余了。从今年年初开始,我在努力建构我的第二故乡。
在读梁老的《郁闷的中国人》和《中国人的日常》之前,总有两个话题时常萦绕。其中一个是关于中国特色的熟人社会。还没想透,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就算哪里吧。
- 熟人社会
中国的熟人社会,是一个需要两面看待的问题。这是一个中国特色,不管从好的方面还是从坏的方面来说,都是手心手背的问题。
首先,熟人社会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周围大部分都是熟人的时候,你会克制自己;你的存在也会约束他人。因为谁都不想失了颜面,尤其是在熟人面前。同时,也是不想让自己的亲人朋友在周围的圈子里丢了面子。所以,在熟人社会里,人们总会保持着起码的自制力。
在中国,不难看到,两个熟人互相谦让互相照顾的场面。你肯定也曾遇到过很多熟人相处的场景,不管是作为故事的主演还是旁观。一个人,可能会为了谦让熟人而多等十几分钟或半个小时的队,也可能会为了照顾熟人甚至是抢付账单而殚精竭虑的场面。这就是中国的特色人情,有时其乐融融,有时不可理喻。熟人式的相处模式无声无息地影响着我们国人的相处模式,也支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动。多少次面对需要解决的状况时,你的第一反应是我应该找哪个熟人来帮忙简化一下问题,消除一下困难?
来到异国,我很少看到这种情况,除了在纯是中国人的圈子里。老外对熟人也是该一就是一,与对陌生人并无大异。刚开始你会觉得老外很冷漠,他们并不会因为是熟人而额外谦让。因此比较下来你会觉得,中国人是最热情最好客的。这其实也本是无可厚非的事,举手之劳便伸伸手,人生不易,何止是人艰不拆!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熟人社会便排斥了陌生人之间的正常相处。如果不是熟人,陌生人之间的相处会给人多大的心理落差感,每个人都期待对方如对待熟人一般对待自己。这便是熟人社会带来的非熟人之间的弊端。所以,你会发现很多中国人做事做人不走寻常路,歪门左道一大堆。一个熟人可以解决的问题,何苦还要自己努力?!
另一个方面,面对熟人,容易产生的情愫不仅仅是谦让和克制,更容易产生嫉恨和阴险。
中国的熟人之间,更不容易出现发自肺腑的欣赏和敬佩。你是某个人的熟人,你的任何一个成就和进步,熟人之间都将更容易产生赤裸裸的嫉妒,而不是由衷的祝福。
因为熟人认为你们的起点是差不多的,我们一起犯过傻吃过苦,凭什么你就有朝一日变强了而自己没有呢。梁老的那位同学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生嫉恨着自己的同学。嫉妒变成了心结,从此熟人便成了陌路,甚至还不如陌路。这也就变成了很多恶意竞争的源泉,每个人都在想着怎么让对方不好受,而不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
我想,本质上,这两种态度其实都是因为自我意识过于强烈。前一种,熟人总想表现出自己的存在感,于是极尽全力地表现自己的有用价值。后一种,每个人总是想凸显自己的成就感做人上人,普通平凡的熟人怎可那么明显得优于自己?当然,这不只是中国人的郁闷,人性使然。当人们能够放下自己的身段,不再有那么敏感的自我意识的时候,人就不再那么容易被冒犯被击败。
梁晓声并没有在这本书里直接谈这个话题,这都是我之前久思未决的问题,因为梁老提到了中国人的郁闷,我也牢骚几句。或许哪一天,我就突然开了窍,想通了很多问题变得豁达和宽容了呢。
许个愿,希望有一天,我们中国人不再郁闷,并不一定是消除了一切社会的问题,而是中国人真的可以内心足够自信温暾。不再执念于任何浮华不实的追求,可以尽心竭力地把自己需要且喜欢做的那部分工作努力做好。知己足知己不足,平和地过日子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