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的感觉看,互联网俨然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行业”。前几年还在谈人口红利消失,出海,流量下沉。现在连这些东西也鲜有人讨论了。基本是互联网的那一套已经形成成熟的体系,新的玩法、概念层出不穷的时代已经过去。互联网的浪潮或许已经接近尾声。
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无数的企业兴起,也有无数的企业倒下。曾经盛极一时,同时争议极大的美图公司上市,号称拥有全球最多的图片数据,将转型人工智能公司,现在也悄无声息。现实证明工具类互联网产品的商业模式存在先天的缺陷。轰轰烈烈想改变这个世界的想法,也越来越少。曾经创造融资神话的共享单车,转型淘宝客,创始人黯然离场。
我们现在来看,存活下来的互联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融资吗?是数据吗?其实都不是,而是,流量。
玩了十几年的互联网,还是要明白互联网的本质就是流量。一切的产品设计、交互都不足以成就一款产品。很多产品经理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太高,失败了以后怀才不遇,埋没了自己这么一个产品鬼才。
无论是做互联网还是做传统行业,我们的目标其实也只有一个,寻求增长。现在看appstore,以前的观念来看,很喜欢分析产品设计,产品架构,产品逻辑。而现在,我只会看产品的护城河足不足以保护产品的增长。一款产品没有护城河,你学会了再牛逼的设计也无济于事。
那么产品的护城河来自哪里?
1.替代成本:这很容易理解,社交产品存在社交关系的沉淀,替代成本大,工具类产品替换成本高,老生常谈。
2.内容:爱奇艺比腾讯视频牛逼是因为爱奇艺产品经理牛逼吗?不是,是因为内容。
3.技术:有比今日头条的推荐算法更牛逼的资讯类app吗?
如果你的产品没有以上三点之一,大概率是要失败。
互联网浪潮的尾声,社交基本很难切入,但是仍然是有机会。技术面已有头条系强势领先,所以能玩的只剩下内容了。互联网产品的路径都是抢占用户->持续服务。抢占用户的时代已经过去,能玩的也只剩下在这些基础设施上,做做内容了。如要寻找增量,或许就是那些局域网信息化的工程了,俗称toB。toB前几年也是特别的火,但是这个行业不是烧钱就能出成绩的,一定是对于企业有深度的了解,非几年之功。并且一套标准解决方案适应不同的企业,非常难。所以很多时候每个领域分别成了三足鼎立。toB标准化产品,我认为只有客服系统和电商系统,早已经是红海了。大公司吃掉大部分市场,小公司依靠着销售半径服务本地的企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