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有一条很传统的规矩:孩子没到上大学的年龄,坚决不给买手机。而我爸妈在我不配拥有手机的年龄段,也算是非常遵守家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生活在对私人手机的幻想中。
1.
最想要一部手机是在《魔幻手机》这部电视剧风靡在我身边的时候,那时候觉得“傻妞”太酷了,对她的感知也不再是一部手机,而是待在主人身边最亲密的朋友。
那时候我还是个脾气挺大的小女孩,开不起玩笑也不懂得幽默,认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很容易交到朋友,也很容易被欺骗。所以内心对知心朋友充满了极度的渴求,而我也十足的肯定,如果有一部手机,我一定很快乐。
所以在还没有得到它的时候,就对它赋予了过高的肯定和期待,并且相信,它会是我最为贴心的朋友。
2.
进入青春期后,对于手机的渴望已经无法止步于对它的幻想,于是开始为更加靠近它而与亲爱的爸爸妈妈斗智斗勇。
往往是在周末的深夜,偷偷趴在卧室门口,直到听见父亲熟睡的鼾声,才蹑手蹑脚的走出来,“偷”走爸爸放在客厅的手机还有充电器。
摸黑找东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有时候碰到了什么东西,还要假装去了趟卫生间。然后借着灯光确定目标位置,最终为巧妙到手而沾沾自喜。
然后光着脚溜进卧室,躲在被窝里玩到凌晨,还要时不时的出来透口气,擦擦手机屏幕上的水汽。最后充好电,再恋恋不舍地把手机放回原位置。
我和爸爸的手机成了关系要好的朋友,每个月还会偷偷给它充5块钱的流量包,用来和我的小男朋友聊天,虽然每个月只有30兆,但足够那时候的我们谈谈情、说说爱了。为此,我对它更加爱不释手。
3.
进入高中后,假期常常是一个人住在外面上补习班。爸爸妈妈突然大发慈悲地给我买了部智能手机,还说主要是为了我的人身安全,其次就是让我多和他们联系,汇报生活和学习状况,但让我一定记得,不能贪玩。
或许是因为终于有了私人手机却不知道干嘛,又或许是丢了男朋友没人闲聊,我养成了每天给爸妈打个电话的习惯。
大概是因为这个习惯,妈妈在外人那里似乎更有话说了。
4.
高三的时候,回家的次数少了,也不再去补习,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学校。父母不用再担心我的人身安全,手机被收回了。
人往往是在失去后才知道珍惜,所以我对手机那无限的欲望又都翻涌起来了。每每回家,都会抱着手机整天整天地看啊玩啊。
那是家庭矛盾爆发次数最多的阶段,爸爸妈妈一致认为,如果我继续这样无节制地和手机抱团,早晚会葬送前程。我当时自认为是一个有分寸的人,所以对他们的言论和批评一并回避。
那也是我最焦躁的阶段,整天在手机上发表低落的言论,听那些无病呻吟的情歌。而我的低落情绪,从未得到解决。
意料之外的高考成绩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我真的被手机害了吗?我是太自信了。
5.
随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来的,还有一张校园电话卡,我把它装进了新换的手机里激活。收到的新消息显示,每个月扣除39块钱,会有8000+兆的流量和200分钟的免费通话。我不禁干笑一声,宿舍里有无线网络,我也已经习惯和爸爸妈妈开视频通话。每个月39块钱,真是使不得。当年30兆可以省着用一个月,留着和最亲爱的人联系。如今几千兆几千兆的流量,又可以花费在哪些地方?又有多少是被浪费掉的呢?
从最开始的大哥大到如今几十种品牌的智能机,手机变得越来越聪明,而我也从它们的一个朋友,转变成它们的主人。手机对我的意义,逐渐开始工具化。除了每天和爸爸妈妈视频通话,在社交群里接收领导安排指示,听一下英语音频,其他的活动我都尽量让他们“回归本真”,我还是相信,书信比邮件更能表达感情。
手机是让我们不得不进入快生活的工具,但是只要我们想,它依然是最亲密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