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本章内容介绍了,从教学活动的现实存在形态来看,沟通实践是教学活动存在的根本特征。没有人际沟通的实践,教学就不可能存在。因此,从沟通理论阐释“教学”的本质,并探讨教学规范转型的意义与课题,不仅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课堂世界,也有助于一线教师的课堂转型和创新。
每一个试图呼唤教育和教学进步的人都清醒地意识到从“应试教育”的此岸到达素质教育彼岸的航程绝非一帆风顺。对于课堂教学的转变来说,艰难的起步是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这是当然的基本公理。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
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教学本身应当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对话的实践,这种对话实践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并通过这种对话,形成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在传统的课堂中,也会有对话交流,但这种对话交流往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往往是少数几个思维活跃、伶牙俐齿的学生在和教师共唱独角戏。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改革这种对话交流的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对话交流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这就就需要教师创设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师生对话交流、生生对话交流、自我对话交流。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米取对话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先在小小组内自我对话交流、生生对话交流,继而在全班生生对话交流、师生对话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对话交流的机会,而不断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