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奇葩说有一期,雷军的表现太叫人意外。
那一期的辩题是“职场上要不要当一个邀功精”,雷军作为嘉宾来到现场观战。
正方对“精”这个字做了很好的诠释,说“邀功精”的意思是“精于邀功”,是掌握分寸的、恰当的邀功。而罗振宇更是搬出了通假字,说“邀,要也”,这两个字在古代都通一个字——腰。腰代表着中部,关键,因此,邀功意味着“在正确的时机、正确的场合、做正确的事情。”这个论证有文化、有逻辑、有深度,实在漂亮。
可更让我惊讶的是雷军的反应。雷军不善言辞,他的话,也朴素得近乎有些无理取闹:
" 罗胖说得很对,可我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就是觉得哪里不对劲。"
" 我觉得我们有时候还是应该相信感觉,所以我不支持当一个邀功精。"
“ 就是 ” “ 觉得 ” “ 感觉 ”这些词,本不该出现在辩论场上,似乎更像情侣吵架时,一方意气用事的说辞。
可放回到现实想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就像蔡康永所说:“如果我有一个弟弟,明年要工作了,告诉我自己的志向就是要当一个邀功精,我一定会惊讶到不行的。”
是的,在现实语境下 ," 邀功精 " 无论怎么被解释,都没办法被理解为一个褒义词——因为我们 " 总感觉哪里怪怪的。" 当我们说出邀功精这三个字的时候,会感到心中那条道德底线受到了触碰。谁都无法说出那条线究竟在哪里,但我们都知道,它一定在。
感觉是有所持,不逾矩,是善的本能。
/ 02 /
我认识一个心理学博士,20年前,19岁的她远赴英伦求学。那是一个什么时代?理工科兴盛,心理学被认为是“ 找不到饭吃的专业 ”。她的母亲哭着让她放弃这个念头,父亲也终日沉默叹气。考虑到家人的感受,她妥协了,告诉家里人,自己修双学位,计算机和心理学。而她的家人,在向外人介绍自己的女儿时,是这样说的:“ 我家闺女学计算机的,顺便学学心理学 ”。
真正开始留学生涯,她才发现,课业负担之重,无法兼顾两门学科,她必须放弃其中一个。
在湖边坐了三天,她最终告诉家人:我选择心理学。你们放心,我一定能养活自己。
我不知道她经历了多少挣扎,与家人有过多少次冲突,扛过了多少压力。
我只知道,毕业后,她凭借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对人性细腻的洞察,成为宝洁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女主管。而现在,她的家人在跟外人介绍她的时候会说:“我家闺女读心理学!” 引得一片赞许艳羡。
“ 全世界都反对我的时候,我的心偏偏在告诉我,应该这么走。二十年过去了,我无比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
铁岭说:" 听大部分人的声音,和少数人讨论,最后自己做决定。"
一个真正正确的抉择,往往不能被身边大部分人所理解,因为它是超前的。
感觉是不随大流,甚至逆流而上,只因为相信自己的判断,任凭外界唇唇眼眼,我自一往无前。一个时代的洪流过去,冲走泥沙,留下金子在河床上闪光。
/ 03 /
方励,因为电影《百鸟朝凤》排片那惊人的一跪,为世人周知。他“ 贪玩到舍不得睡 ”, 活出了两倍的人生。他说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自己快乐。
方励80年代去了一个很牛逼的研究院,只待了两年,就觉得够了,工作说不要就不要;刷的一下跑外企,做到亚洲市场销售经理的位置,却在美国就业市场最不景气的时候辞掉工作,因为这不够快乐; 90年代开始创业,干石油,干海洋,干地球物理,在辽宁大连5.7 空难中,举一人之力打捞出黑盒子,最后却跑去搞电影,做制片人,跨了这么多界,理由只有一个——让自己快乐。
在他眼里,风险和机会是一样的东西,恰恰是因为巨大的不确定性,才有更多的可能,而拥抱这种可能性的方法,就是凭感觉,感觉是战略,是从内心里出来的东西,这才能让路越走越宽。而怎么把事情做好,只是战术。
“有的时候不要想太多,算来算去算不清的,随着自己的心愿去走,永远不会错。对未来不要太算计,算计太多要上当。”
感觉是在嘈杂世界中沉淀下来,找到自我与外界的边界,是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身处在一个崇尚理性的时代,我们总是下意识觉得,“听从内心的声音”只是不靠谱的心灵鸡汤。可事实呢?尊重、认可、相信并守护自己的感觉,往往意味着,我们做出了当时当下,最令自己满意的决定。
这很难,因为活在过去,活在未来,比活在当下容易;为他人活着,比为自己活着容易。
/ 04 /
罗永浩做锤子手机,被讽刺从来没做成功一件事; 马云在90年代推销自己的黄页网站,被人当成骗子; 雷军做生态链,说自己是个很 " 轴 " 的人,因此四面楚歌.....这些人走到现在,一路跌跌撞撞,嗑得头破血流,直至功成,所有人都为他们叫好。他们当然有扎实的技术,专业的团队、超强的执行力,可真正能让人感觉到,他们的事业带着情怀和灼灼炽热,从而愿意为他们起立喝彩的,是他们对感觉的信仰,是下注,是赌徒精神,是英雄主义。
混乱容易,坚守难;短视容易,远见难;悦人容易,悦己难;圆熟容易,情怀难。
那些做事靠感觉的人,如果我有一百个大拇指,我都要为你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