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上的未成年人——是谁教坏了孩子们?(原创)

作为一个才刚刚接触社交软件的八零后“前浪”,才一个星期时间,就感觉自己好像已经老了许多岁。

因为接受到的信息量太大太大了,以至于怀疑已经过了好多年一样。

网络社交的力量,大得有点离谱。

不要说未成年人,就连一个中年老母亲都控制不住自己不断刷屏。

以至于三天后眼睛开始不适。才意识到,这样不对。要控制自己。

注册社交软件的本意,是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走出封闭,克服社恐。

可是如果这件事本身影响到了健康,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而未成年人又怎么可能会思考那么多呢?他们的心智不成熟,或者根本就认为这样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成年人和监护人的引导和监督。

告诉他们:并不是说不可以参与社交平台,而是如何正确地使用社交软件,保护自己,善待他人。

对于未成年问题,我认为不能简单粗暴地一刀切,而是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等各个层面,建立起完整的,立体结构的相关监督机制。

1 国家和社会

大到国家层面,需要推出更多相关规范条款,严格约束社交平台。目光放长远些,规范了,才能走得更长久。

也需要相关法律,赋予家长更多可以监督管理孩子社交软件的权利。这一点,后面再详细说。

社会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到各个未成年人聚集地去宣传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空间,如何防止危险,辨别美丑。

2 家庭

从最小的家庭层面,需要父母多关注孩子成长,并自身作则,树立榜样。

不是一回家就抱着手机刷屏,而是多看几眼孩子,多给他交流的契机。

倒也不必太过于主动强求孩子交流沟通,因为青春期的孩子,越靠近越逃避。给他看到父母愿意交流的态度,让他感觉到爱和温暖,剩下的随他吧。

但有些东西去硬性要求,比如家长要时常检查孩子的社交软件,是否有不良倾向。这一点,或者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支持才行。

毕竟,现在的孩子,可是非常“懂法”,常常引经据典,投诉你“侵犯个人隐私”。

但是,如果真的存在新闻中所述现象,那么,家长的适当监督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毕竟,报道出来,就说明问题已经很大了。

防患于未然,才是王道。

3 学校

最后还有学校。其实未成年人接触时间最长的是老师和同学。并且同龄人群体也是对他们直接影响最大的一群人。

那么学校,是不是该担起一部分责任?

开展安全使用网络的宣传,甚至可以单独开一个课程,专门给孩子们讨论如何正确使用网络?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困扰?老师和同学可以共同讨论解答。

是不是可以增加课外活动的选择性?运动,音乐,艺术,文学,历史……各个方面都可以安排专门老师负责开展活动。让未成年人有更多健康娱乐的选项。

如今的孩子,似乎根本不懂得阅读的快乐。视觉传达才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为什么会这样?学校在其中又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教给未成年人以上这些所谓“不良社交”习惯的人,是谁????????????是某一个人吗?答案是否定的。

既然如今社交模式已经发展至此,那么请整个社会考虑一下如何规范引导未成年人吧。

因为他们也是其中重要角色,值得被尊重的群体。

毕竟,堵不如疏。

后记:这个场景,似曾相识啊哈哈。我们当年的“健康教育”,也就是所谓的性教育,也是如出一辙呢。

历史总是螺旋上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