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8日,陕西考古博物馆对外开放,展示陕西考古的发展历史,讲述考古学科的理论方法。这里的展览以“考古圣地 华章陕西”为主题,总共展出文物4218组5215件,九成文物是首次与公众见面——
作为一座新建成的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的知名度不高,很多人不了解这里收藏的文物。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两次参观这座博物馆,仔细欣赏展出的每一件文物。结合自己的文博专业知识,我评选出“十大镇馆之宝”,集中展示陕西考古博物馆的文物精华。
1.镂空人面覆盆型器
2008年,出土于西安市高陵区杨官寨遗址,距今约5000年仰韶文化中晚期文物。它的外观像一个倒扣的花盆,表面镂空月牙状的眼睛和嘴巴,泥塑制作小巧精致的立体鼻子,憨态可掬,栩栩如生。目前,这件陶器的用途尚未定论,推测是放置物品的底座或祭祀使用的礼器。
2.神面立柱石雕
2019年,出土于榆林市神木市石峁遗址,距今4300年至3800年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文物。它被称为“图腾柱”,外观呈圆柱体,形制比较规整。顶部和柱身均雕刻有图案,五官、发饰、胡须等一应俱全,线条精美,神态威严。当时,它可能被摆放在庙堂中,跟宗教和祭祀活动有关。
3.牺尊
2013年,出土于宝鸡市渭滨区石鼓山墓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文物。在M4号墓葬中,出土一大一小两件青铜牺尊,造型融合多种瑞兽,头部像食草动物,四足像食肉动物,有羊的特征,有鹿的外貌,有鸟的翅膀。牺,宗庙之牲,也就是供宗庙祭祀使用的毛色纯正的牲畜。
4.贺家村铜轮牙车马坑
2014年,出土于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周原遗址,为西周中晚期的遗迹。经过整体打包,进行室内清理,再现了一辆长约3米的青铜轮牙马车。这辆马车的木制轮辋外侧包裹铜壳,车轮直径约1.4米、周长约4.4米、轮牙宽5.7厘米。兽面纹车軎镶嵌绿松石,被誉为西周车马发展史上的“第一豪车”。
5.芮公鼎
2017年,出土于渭南市澄城县刘家洼遗址东1区M3号墓,为春秋早期的文物。圆腹蹄足,立耳侈口,鼎口下部装饰窃曲纹,腹部是密集的垂麟纹。这里出土带有“芮公”“芮太子”铭文的青铜器和大批北方少数民族风格的金器,证明刘家洼遗址是继梁带村遗址后又一处芮国都城和墓葬所在地。
6.跽姿陶俑
2002年,出土于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这里位于秦始皇帝陵北侧约3000米处,象征兼具苑囿和乐府性质的官署机构,出土青铜水禽、陶俑、银质义甲和青铜小件等。这件陶俑跽坐于地上,右臂上举,肘部微屈,上身直挺,足尖抵地,好像正在击鼓或者钟之类的乐器。
7.打马球图
2004年,出土于渭南市富平县杜村镇北吕村李邕墓,为唐高祖李渊献陵的陪葬墓。在画面的中部,两人骑马打球,眼睛都聚焦在下方小小的马球之上。右侧球员右手举起,身体肌肉线条鼓张,正要准备反手挥杆。唐代,人们喜爱马球运动,这幅壁画生动地记录了当时马上争球的一幕。
8.李倕冠饰
2001年,出土于西安市理工大学曲江校区内的李倕墓,墓主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女。2010年,根据佩饰实物修复了李倕的头冠,镶嵌着绿松石、琥珀、珍珠、红宝石、贝壳、玛瑙、金银铜铁等,几乎用尽唐代可以找到的所有装饰材料,很多金饰件下还有翡翠鸟鲜艳的蓝羽毛,色彩绚烂,极尽奢华。
9.洞耳村壁画墓
1998年,出土于渭南市蒲城县洞耳村元代墓葬,为至元六年(1269)张按答不花和李云线夫妇合葬墓。壁画内容分为《堂中对坐图》《行别献酒图》和《醉归乐舞图》三个部分,总共有20多个人物,都是蒙元时期服饰,男子留婆焦发式,女子头戴姑姑冠,体现宋元时期蒙古人和汉民族的融合。
10.秦代石刻
2010年,出土于西安市阎良区关山镇石川河道,为建造秦始皇帝陵地宫遗留下来的石刻。石刻呈长方形,石灰岩青石质,通体布满凿痕,阴刻63个小篆文字,详细记录了制作工匠、尺寸、方位等,体现“物勒工名”的质量考核记录。迄今为止,它是关中地区发现字数最多的秦代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