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毛姆用冰冷的笔触描绘了所有人平庸的一生。我们努力地挣脱某一个枷锁,然后徒然发现自己被套入另一个枷锁之中。第一道枷锁:盲目的信仰;第二道枷锁:自卑的虚荣;第三道枷锁:艺术的妄想:第四道枷锁:爱情的魔障。——封面语
当《人生的枷锁》的最后一个字从眼中离去,主人公菲利普人生遭际的版图由碎片化、零星式变成了一幅完整的画卷。尽管主人公是文学虚构性的,但是当把他的人生经历从文学作品中移出,贴敷到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身上,菲利普所遭受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经受过,只不过方式不同,程度不同罢了。“人生的枷锁”,简单的五个字高度浓缩了众生的生存状态。不论是文学中的生命体,还是现实世界生活的生命体,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背负着各自的生命枷锁,有的是可视的,有的是隐形的。正是因为无数有形无形的“枷锁”加身,每一个生命体都负重前行。即使难以承受生命之重,也要咬紧牙关,步履蹒跚地前行。——这是人生的常态。
诚然,当跟随菲利普的脚步感受他背负人生的枷锁艰难前行所品尝的酸甜苦辣时,文学形象的“回光返照”往往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产生心有戚戚焉的共情感。从菲利普的人生履历看,从忠实的信徒到会计所学徒、从巴黎学画到伦敦学医,每一个领域都留下他的足迹。对菲利普而言,不论是主动性地投入,还是被动性地被安排,一旦从事就寄托着自己的梦想,希望以此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可是,理想固然充满太多的诱惑力,一旦与现实相遇时都会不同程度地被撕扯得面目全非。从小失去双亲的菲利普只能寄养在身为牧师的伯父家。尽管从父母那里继承了少得可怜的遗产,但是因为期限未到,加之年龄小,菲利普无权自由支配父母给自己留下的财物。尽管未育的伯母把他视为己出般照顾,但仍然无法消释菲利普因为残疾跛腿给自己带来的自卑感,加上又是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所以年幼的他更多生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即使伯父母尽可能为他创作宽松的生活和成长环境,也无济于事。
也许是耳濡目染于伯父虔诚于传教事务,小菲利普最初的人生目标就是在伯父的引导教育下,长大能够成为一名传教牧师。有了最初的人生目标,生活也就有了希望。内向的菲利普在“虔诚信仰”的环境中生活着、成长着。但是,古板、无聊又冰冷的生活很快消磨了菲利普对教派信仰的热情。但是,迫于伯父“教父”般的说教,他只能按照伯父母设计的人生路线前行。可是,现实生活的世界与教会传授的教义之间的鸿沟太深,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菲利普在二者之间辗转,经过切身感受,他慢慢意识到教徒和牧师生活与现实世界的严重对立,尤其是在他跟随父亲参加各种教会活动,阅读那些根本无法理解的经书时,他更对“传教”生活产生了怀疑,渐生厌倦。
随着翅膀渐硬,菲利普开始对伯父母安排的生活产生抗拒。而退出教派,让自己成为非教徒是菲利普为自己卸下的第一道人生枷锁,尽管这样做与当时主流社会的潮流不相符,但是他毅然决然地迈出了第一步。脱离教派,就意味着自断前程。在伯父母看来,菲利普做出这样的决定,全然是感情用事,是不懂事。但是看到他的决绝态度,他们不得不做出让步。失去双亲,又患有残疾,加上父母留下的财产少得可怜,为了生活,菲利普必须要学习一项安身立命的技能。经过几番权衡,菲利普告别伯父母独自前往异地,到一个会计事务所当学徒。逃出伯父母的监督管教,获得了人生的自由,这对菲利普来说是最开心的。可是,开心只是暂时的,当成天周而复始地与枯燥乏味的数字打交道,与古板的老板和各怀心思的同事在一起生活,菲利普慢慢厌倦了会计的学徒生活,这样成为著名会计师的梦想也就变成了水中花,镜中月。
从成为牧师传教以安身度命到成为会计师过真正的绅士生活,这是菲利普从盲目信仰到自卑虚荣自我人生不断突破的经历。可是,对菲利普而言,绅士出身的优越感让他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抱持的是不屑;但是经济的拮据又把他置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菲利普在“小姐的心,丫鬟的命”之间挣扎着。骨子里流淌着绅士血统,他渴望过风光无限的人上人的生活;但是微薄的存款却让他只能过着相对窘酸的日子。在高贵与贫穷的矛盾冲突中,高贵始终占据他心理的主导。虽然在会计事务所没有学到真正的本领,但是在与同事的交往中,他进一步地了解了巴黎,了解了罗马,知道了绘画。因为喜欢读书,尤其是一些哲学类的书籍,培养了菲利普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让他在整理枯燥的数据、绘制复杂的图表时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契机。当他绘制复杂的图表被同事们交口称赞时,他内心想成为画家的意念被激活。经过与伯父的几番斗争,在伯母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他之后,他只身一人前往巴黎学习绘画,以求实现自己的画家梦。
对菲利普而言,进入浪漫之都,成为浩浩荡荡逐梦者中的一员,就意味着自己已经完成了人生的蜕变。阅读着、注目着绘画大师们的杰作,菲利普心潮澎湃,他似乎看到了不久的将来自己会跻身大师们的行列。有梦想,就付诸行动。与对学会计毫无兴趣相比,菲利普对绘画投入的精力是巨大的。与来自不同国度的绘画者的交往、到卢浮宫欣赏大师的杰作、虚心向高于自己的人请教,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实现成为绘画大师的梦想。背负者这样的枷锁,菲利普艰辛地付出着、不懈地努力着。可是,造化弄人。由于缺少绘画的天赋、没有成为画家的潜质,菲利普两年的苦苦挣扎,最终换来的是无果而终。不甘心、失望,甚至绝望,但都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不是带着学成归国的荣耀,而是满怀沮丧,菲利普告别巴黎又回到伯父的身边。面对没有见到伯母最后一面的遗憾,菲利普似乎变得理性成熟了许多。成为艺术家的妄想化为泡影,可是生活还要继续,人生仍需前行。经历过一次次的失败之后,菲利普只能面对现实、接受命运的安排。子承父业,菲利普成为医学院的学生。同样是新鲜劲使然,刚开始时菲利普是积极用功的。可是新鲜感过去之后,他又回到了做事松弛、疲沓的老路。当口试的生理学考查都无法及格的现实出现,这似乎意味着菲利普的学医之路也即将走到尽头。
二十多岁的年龄,人生之旅才刚刚正式揭开大幕。但是,回望菲利普这些年所经历的,用“一事无成”来形容不为过。之所以做不到“术业有专攻”,源于他“这山看那山高”的妄想。用菲利普经历观照现实社会中的芸芸众生,毋容置疑,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留下菲利普的影子。而从菲利普二十多年的生活境遇看,真正让他开心,感受到生活和人生快乐的微乎其微。生活的不开心、人生的不幸福,究其根源,在于他身上背负的枷锁太多、太重。在难以承受生命之重时,菲利普只能向“爱情”进军,希望从中享受人生的浪漫。至于他所追求的爱情存在于伊甸园中,还是坚不可摧的“魔障”,只有从作品中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