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文章,总会给人代入感,让人身临其境!在读书的时候,我们都学习了一些作文技巧,比如使用比喻、拟人、夸张,比如使用歇后语、名言、成语,等等。这样,不仅让文章瞬间灵动了不少,并且还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所传播!
现在又拾起了笔杆,不妨来重温一下学生时代——那些永不过时的写作方法,为我们现代忙碌的生活,提供一个感情的泄放口。
一、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比喻的作用在于用具体的和大家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和大家陌生的事物,使描写的事物变得生动而具体。如朱自清大师的《春》,仅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就把春雨细密、轻盈的形象描绘得十分生动。
拟人的作用在于让所写之物更有生活气息,生命气息,可爱可感!
有位同学用这样的文字来描写“月全食”:
“月亮和太阳在捉迷藏,月亮悄悄地躲进地球背面的黑影里,太阳睁大眼睛找呀……”
你看,写得多妙!一种天文现象,通过拟人手法表现出来,多形象呀!
夸张。这种修辞手法能表达强烈的感情,突出来某一事物的某个特征。
如“大虫见掀它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响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就是把老虎的凶猛扩大夸张了,让人对老虎的形象过目不忘。
排比。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她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阿,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这个排比句把漓江的水的特点写得具体,生动。当然,这几种修辞手法能同时应用,生动地效果会更明显了。如上面所举的这句,排比加比喻。
二、语言风趣、幽默。
幽默是一种智慧,文章中用上幽默会让人在捧腹同时感受到您得智慧才气。
如一位同学介绍自己写的字:
“我的字就和我的形象一样,‘眼睛’大,‘鼻子’塌,‘嘴巴’小,用两个字概括,就是‘难看’。”
这比写“我的字难看极了”要生动得多。又如一位同学介绍自己的爸爸:
“爸爸在家号称‘家庭妇男’,你别笑,给爸爸这顶帽子再适合不过了。”
这比直接写“爸爸在家总干家务”更生动。
三、运用生活中常用的歇后语、谚语、成语、格言等。
如一位同学写《我们的班长》,开头是“提起我们班的好班长,真是钢珠掉进铜盆里——当当响”,一句歇后语,开门见山,引人入胜,读起来也琅琅上口。再看一位同学的《自我介绍》:“我叫施亚冬,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个‘黄毛丫头’。唉,你可别小看我,虽然我才12岁半,但担任少先队大队长已有两年了。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我当大队长的第一天,就让那些‘野小子’饱了‘眼福’。”这段话中,运用“黄毛丫头”、“野小子”等生活中的口语,把人物形象勾画得十分鲜活,让读者如见其人。
写作文不用愁,长长短短玩句子,很实用!
不少同学到了高年级,还被人批评:“句子不通顺。意思不明确。”
明明考试造句都不犯错,怎么一到作文中就出问题了?今天就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能有所帮助!
我们先来看看作文中句子的演变:
(低年级)秋天的景色真美丽。
(中年级)秋天来了,秋风吹来,菊花露出笑脸。
(高年级)秋天轻轻走来,菊花露出可爱的笑脸,落叶铺成厚厚的地毯,金灿灿的稻谷堆成一座山。
低年级同学造句,平平稳稳,句子通顺。
中年级同学写句子,能够用上修辞手法了。
高年级的同学不仅能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还能自如把句子拉长缩短。
可有的同学写着写着,总写出这类句子:
杨柳刚刚绽放出新芽的嫩绿的枝条在平静如水的湖面荡来荡去。
一个个胖乎乎、圆滚滚、外形像个皮球、表面捏了花纹的包子出笼了!
在春天明媚灿烂暖洋洋的阳光下,我们来到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广场花园。
很多人以为优美生动的句子就是堆砌华丽辞藻,越长越好。以上句子是挺长的,华丽丽的形容词也很多,就是得憋着气一口气读完,让老师喘不过气来。
还有这类句子:
我看到天上有一片白色的云,又看到树上小鸟在唱歌,还看到墙外的花开得很茂盛。
我吃了一口鸡腿,吃了一口汤,又吃了一口饭。
我把这一团面团弄起来,弄成一个小团,再放到锅里蒸。
这初学者只会做一个动作?老师有点晕。
写好句子是作文的基本功之一。到底如何才能玩转长长短短的句子呢,赶紧看过来!
一、 跟着古文学句子
古文里的句子,特别有趣,看,这些短句子里的秋天,就像一幅幅明亮的画。
晨露秋日晨,至园中,见草上,有露点,如珍珠。
落日浮云散,落日红。霞光满天,凉风徐来,蝉鸣树间。
秋虫明月将出,虫声四起,时高时低,时近时远,其声不一。
梧桐梧桐两株,枝高叶大。霜降后,叶渐黄。西风吹来,落叶满阶。
秋天秋风起,天气凉。秋雨淡淡雁成行。
棉田白,稻田香,家家农人去来忙。
红叶村,芦花港,处处听得秋虫响。
初学者们,你们看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长句子由数个短句构成,短句只有三四个字,有的句子还押韵。
最重要的是,这些很短很短的句子,涵盖了很多很多内容。那是因为我们的汉字,每个字就有一个意思,它们组合在一起,就能表达出很多内容。
跟着古文学句子,保证你能写出诗意盎然的句子来。试一试吧!
二、把句子拉长再拉长
先看这句:
晚餐真让人垂涎三尺!妈妈的手艺太棒了。我最喜欢吃妈妈做的炒土豆丝。太好吃了!
如果是低年级小朋友写的一段话,还是不错的。可对于高年级学生,这样一段话,可相当不具体。
看,这样把句子拉长再拉长:
1、妈妈做了哪些菜?把菜名报上来。用一个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我的馋样子。
2、炒土豆丝是什么颜色?除了土豆丝,还有什么配菜?
3、我的吃相是怎样的?夹土豆丝是夹一小撮还是一大筷子?怎么送进嘴的?再用一个夸张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我的吃相。
最后一句大白话“太好吃了!”删除,因为你吃相已经告诉大家“太好吃了”。
这样的指导方法,叫坡度训练。如果没有提示,很难把句子拉长成一段具体的话。加上提示,就像上坡给搭了一个个梯子,走起来就轻松顺当了。
句子改过之后:
晚餐真让人垂涎三尺。妈妈的手艺太棒了。鱼香茄子、炒土豆丝、糖醋鲫鱼,全是我喜欢的。我像只蹲守在小鱼身边的馋猫一样,盯着土豆丝,口水快滴到桌子上了。
土豆丝金灿灿的,配着几根红红的辣椒丝、油汪汪的蒜瓣,让人更觉得饿了。
妈妈说:“开饭了!”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大夹土豆丝,迅速送到嘴里。我差点把自己的舌头也一起嚼了。
大家都笑话我:“小豆子,你是不是饿了三天三夜?”
三、把句子写简短
小朋友是不是很奇怪:“刚才还在指导把句子拉长再拉长,这会儿怎么又叫我们把句子写简短呢?”
把句子拉长,是指把一两句干巴巴的话写成一段具体的话。
把句子写简短,是指把一个长句子写成几个短句。我们学过一篇课文,萧红写的,叫《祖父的园子》,其中有很多简单优美的句子: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大家看到了吗?萧红写的句子,很多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
写句子,长句子中多短句,每个短句不超过十个字,这样句子就简洁,节奏感也出来了。
先看原句:
杨柳刚刚绽放出新芽的嫩绿的枝条在平静如水的湖面荡来荡去。
一个个胖乎乎、圆滚滚、外形像个小皮球、表面捏了花纹的包子出笼了!
在春天明媚灿烂暖洋洋的阳光下,我们来到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广场花园。
这些长句子,写成几个短句,一下子就变得可爱了:
杨柳刚刚绽放出新芽,嫩嫩绿绿的,湖面平静如水,枝条荡来荡去。
包子出笼了!胖乎乎的,圆滚滚的,像一个个小皮球,表面还有花纹呢!
春天,阳光暖洋洋,我们来到广场花园。这里绿草如茵,鲜花盛开。
四.动词不重复
好多人写一句话,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动词。看一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动词是关键。
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常用的动词有:看、吃、说、笑、哭、走、跑、跳……
教你一招:“看”不用“看”,换成其他表示“看”的动词。“吃”不用“吃”,换成其他表示“吃”的动词。
同样推理下去,“说”不用说,换成其他表示“说”的动词……
常用动词是“粗略动词”,完全可以分解成各种“精细动作”:
比如“看”,可以分解成瞟、瞄、盯、瞪、瞥、窥、望,凝视、注视、环顾、仰望、张望、凝望、远眺、俯视、偷窥,东张西望、左盼右顾、目不转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