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后来大家商量了一下,大S和阿滨陪着我和三三在河这边再找找合适跳过去的点,对面三个在那边做接应。
因为知道河是必须要过的,内心也就不再抱有侥幸心理了,找到了一处比刚刚稍窄一点点的地方,打算从这儿突破。阿坤也走到了对面,用腿抵住一颗树干找好支点,身体前倾,伸出手臂做出接应的姿态。也恰恰是他伸出去的双臂,让河的距离又窄了一点,我一下有了信心。
四人顺利过河!
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在遇到困境的时候,团队必须有人能够第一个打破僵局,才能使整个团队继续前进。
过了河,土路越来越少,石头越来越多,离仙山越来越近了。继续往前走,全部是石子路了,看到了几处石头堆(在泸沽湖的时候导游告诉我们这叫“玛尼堆”,是藏民用来祈福用的),说明之前也有人来过。就像登上了珠峰要插上一面旗一样,我们也各自堆了一个“玛尼堆”。
继续前进。
爬到了前面我们之前从远处拍照能看到的地方,大家很兴奋,像征服者一样挥舞着外套向远处呐喊,想被定格在山下的游客照中。
越往仙山的方向走越发现,我们只能无限接近它,却无法真正得到达。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一开始有点沮丧,但转念一想其实最精彩的部分已经在过程中体验了。
当我们再次穿越“丛林”、跨越“河流”回到常规线路的时候,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肚子里的那一碗泡面早就消化完了,连料包和汤都被消化了几道。翻翻双肩包,仅有两片切片面包。于是,这两片珍贵的面包啊,就这样被我们七个人,一人一口,轮流着瓜分完了。从未有过的体验(捂脸)。
晚上回到住的附近,七个“难兄难弟”相约吃顿好的。再一次体验了“高海拔”的饭价。像土豆丝,炒青菜这样的素菜三十元一盘,荤菜最低四十元一盘,高的话六七十,百十块不等。
饱餐一顿,在附近小卖部准备好干粮,明天的长线是一场“硬仗”。
亚丁的长线全程有十三公里左右。前面六公里是修好的平路,可以徒步也可以做景区观光车。观光车一趟五十,来回八十。后面七公里全部是山路了,而且要跨越一千多米的海拔,只能徒步或者骑马(后来实际看了其实是骡子),骑马的话一位一百五十元。
我们八点半出发,走了不到一个小时我就开始后悔:腿沉得不像是自己的,跨出一步好像需要半个世纪。大S跟我说,年轻的时候就要走艰难一点的路,要不然等到年龄大了想走都不一定有这样的身体条件了。我就是这么“好骗”,抓着大S背包的带子跟在他身后一点一点往前移动。
走了大概三公里的时候,我的感觉越来越好了,开始身轻如燕健步如飞。身边一趟趟观光车过去,看到我们几个“傻子”都露出一致的吃惊又赞叹的表情。
六公里的环山路走完,两个多个小时。离牛奶海和五色湖越来越近了。
走到后面七公里的山路,我才发现前面都是毛毛雨。青灰的石子,混着泥、骡子粪,每一步都像是最后一步一样。
我是靠着一路上遇到的从牛奶海回来的游客告诉我“还有一半路程”、“还需要半个小时”、“不远了”、“就在前面了”……这样熬过了这七公里。细节不再描述,谁走谁知道(捂脸)。
但在到达目的地的那一瞬间,你会确信前面的坚持都是值得的。
从早上八点半出发,达到牛奶海中午一点。
这里攻略一下:牛奶海和五色湖海拔都在四千五上,湖边风很大很冷。正常是要穿冲锋衣或者至少是抓绒衣的,也有人穿轻羽绒。长线一路是没有吃东西的地方的,需要自备。我们去的时候是雨季,真是说下就下,没有一点征兆,所以要备好雨具(雨衣会更方便)。
下山正好走完那一段七公里的泥泞山路开始下雨,大S“大发慈悲”建议我和三三坐观光车下去,而他自己和阿滨一起徒步返程。我们俩刚开始还想逞逞英雄,后来遇到了一辆观光车大哥说只收我俩二十块就给我们带下山,结果我俩都没能拒绝“诱惑”。
这里攻略一下:观光车门票如果在售票点购买就是我前面说的价格。但是观光车师傅都想要挣外块,他们会有意不让观光车坐满留几个空位,然后在路上“捡人”。收费十块到四十不等,可以和他们砍价,因为这些钱他们是不会上交的。
等到大S和阿滨到达客栈,已经接近五点。我和三三等候多时,收拾好行囊,坐上景区大巴和已经在景区门口停车等候的阿坤汇合。
五个人一辆车连夜往重庆方向进发。
我和大S的旅行即将告一段落(重庆站我不再写文)。
看过的风景越多就会越觉得,旅行之于我而言的意义,在于看到不同的活法、更多的生活方式。
我们从自己的柴米油盐中抽离出来,上路、探索、相遇、了解,通过别人的人生填补自己认知的空白,有时候会心里一震:“原来还可以这么活啊”。这一点它和读书的“功效”差不多,但旅行毕竟是“眼见为实”,镜像神经元的刺激。
这段旅行带给我最重要的是一种心态,一种随时保持觉知的“在路上”的心态。
这种觉知能让我们找回五感六觉的敏锐度,找回和灵感的链接。
所以既然已经“在路上”,那就不要再回到原点。
期待与你相遇在路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