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为孩子立界线》,本书中文版共有18万字,我会用5期的内容为您来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2期。
上一期,我们分享了什么是“界线”。如果我们知道某个人的界线在哪里,就可以预知这个人能够控制自己到什么程度,也就可以要求这个人在情绪、行为、态度上负起什么样的责任。
在界线的世界里,有十条定律。如果父母按照这十条定律去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期,我们将分享界线十律里的前三律:因果律、责任律和能力律。接下来,就让我们详细地了解一下。
01
第一条定律:因果律。因果律就是说,凡事有因必有果,一旦做了某种选择,就要承担相应的结果。
举个例子,苏珊计划下午带三个女儿去逛街,她提醒她们离家之前需要完成一些事情。她告诉孩子们,下午1点之前她会准时出发,没准备好的人不得出门。
在离家之前的十五分钟,苏珊发现老二珍妮还没有做完她该做的事情。苏珊说:“看来你是不打算出门了。很可惜,我们只好少了你喽!”
珍妮很生气,大叫着:“你不能这样对我,这样不公平!”
但是,苏珊很认真地告诉女儿:“我想我之前很清楚地说过了逛街之前需要做的事,我真的很遗憾你选择不把这些事做完。再见喽!顺便说一声,我真的没有时间去想,如果晚饭之后,你还没有把事情做完,会有什么后果,但是我们可能不必操这个心就是了。希望你会选择避免另一个处罚。”
结果,苏珊真的只带了两个女儿出门,而珍妮独自留在家里。在这个例子里,苏珊就是要让她的女儿知道什么是“因果律”。珍妮没有“负责任”,就得承担“不能出去”的结果。
当我们承认要为错误付出代价时,我们也会从中学习教训。事实上,只有实实在在的损失才能促使我们改变行为。因果律是我们每日所依赖的正面或负面法则。
正面法则比如,努力工作,就可以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而负面法则就是我们碰到的坏事,比如,如果我们不加节制地吃掉所有想吃的东西,身体就会变胖,或产生心脏疾病。
可以说,正面的“因果律”能给我们适度的能力感和对生活的掌控力,而负面的“因果律”会让我们对坏事有本能的惧怕感。
因果律的法则是:给孩子自由,容许他做选择,然后按照那个选择去处理后果。
事实上,让孩子承担后果,会令“父母替孩子负责任”转变成“孩子为自己负责任”,使“这是父母的问题”转变为“这是孩子的问题”。
02
第二条定律:责任律。责任律就是帮助孩子学会负责任。
在这里,父母可以给孩子立界线,让孩子知道他在什么事情上是需要负责任的,让他逐渐为自己的问题负责。同时,父母也必须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父母起初肩负的担子,最后必须落在孩子身上。
举个例子,本书其中的一位作者约翰·汤森德博士有两个儿子。他们小时候就像其他手足一样,常常发生争吵。因此,妻子芭比和约翰博士经常要做仲裁人,替他们主持公道。
每一次仲裁时,夫妻俩都会坐在餐桌旁,听两个儿子分别陈述他对兄弟可怕行径的抱怨,而这对可怜的夫妇不得不尽可能地搜集事实,来决定谁对谁错,并且建议他们如何解决问题。
14 (4).jpg
显然,这种仲裁的效果很好,但是约翰夫妇几乎没有时间聊天。约翰发现,只要他坐下来看报纸,或者跟妻子开始交谈,两个儿子就会走过来要求他们做仲裁。两个男孩儿越来越依赖父母。
约翰觉得,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告诉两个儿子:“以后除非你们已经先花时间解决了两个人之间的事,否则不准来找我或者妈妈。”
事实上,约翰的做法就是在为孩子立界线。孩子吵架,无论是谁的责任,解决问题都是两个男孩之间的事儿,绝不是父母的责任。久而久之,两个男孩开始自己解决问题了。
其实,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为自己的生活、欲望及问题负责任。如果上班迟到,就不要抱怨公路塞车;想要在工作上升迁,就要再去进修课程;生气,就要去处理那些让我们生气的事情,而不是等别人来了解我们的情绪。成熟的大人会把自己看作是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责怪别人或要别人来替他解决问题。
那么,具体来说,孩子需要为自己负哪些责任呢?
第一,情绪上的责任。
教会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是为人父母的一项艰巨任务。孩子的成长会经历很多的挫折,遇到难题的时候,他们一旦无所适从,就会发脾气产生情绪。这时,父母要慢慢引导孩子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任。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当你沮丧、受挫的时候,可以告诉我们,我们一起坐下来解决问题。”
第二,态度上的责任。
态度和情绪不同。态度是指我们对人、对事所持的立场或意见。在态度上,父母需要引导孩子,任何时候他们产生问题时,首先要检查一下自己可能做了什么,造成了那个问题。
pexels-photo-235554.jpg
第三,行为上的责任。
孩子通过被爱、教导、榜样和经验,学会如何在私下和公开场合行事与为人,他们需要知道,如何行事是他们自己的责任。而父母需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他们行为不当,就要承受后果。
03
第三条定律:能力律。
能力律可以让孩子明白,一个人有能力做的和没有能力做的究竟是什么事,一个人所能控制的事情的范围,以及一个人如何适应那些无法控制的事。
大部分孩子都认为自己是强壮的、不受限制的人。他们在自以为全能的幻想中表现出过度的自信与狂妄。这个时候,父母的责任就是告诉孩子们,他们并不是全能的。也要告诉孩子,他们具备什么能力、不具备什么能力。也就是说,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他们的能力范围是什么。
父母需要适当培养孩子的界线感,因为孩子需要有力量或有能力来控制某些事情,孩子能力的发展可以从完成拼图、表演舞蹈、解决冲突、顺利发展友谊等方面体现出来。
那么,培养能力的原则有哪些呢?
第一:保持联系。
其实,父母培养孩子的能力,有助于除去孩子自以为“无所不能”的想法。尽管这么做是残忍的,但对孩子来说,他们需要忍受这个过程。所以,父母要在情感上与孩子在一起,同情他觉得无助的恐惧感,以及他对失败的担心。这就要求父母与孩子保持联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
第二:不要做全能的父母。
在这里,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接受“我的能力是有限的”这种想法。父母可以跟孩子讲述自己曾经的失败、软弱和限制。与此同时,父母不要什么都帮助孩子来做,要多给孩子一些自由,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发现,什么是自己能做的,什么是自己不能做的。
亲子1.jpg
第三:做个能自由做决定的父母。
做不受控制的父母,意思就是做个不让孩子的反应来左右你的选择的父母。大多数父母都会在拒绝孩子的时候,跟孩子一起难过,从而改变原先的态度。但是,父母作为孩子的引路人,不应该对自己的决定犹豫不决。
其实,换个角度看,父母否定孩子也是为他们好。在否定中,孩子会明白什么是他能做的,什么是他不能去做的。
第四:帮助孩子拥有自理能力。
我们都该牢记,做父母是个暂时的工作,当孩子在你的照顾下成长时,你需要对他们负责。等他们逐渐能够对自己负起责任时,你应该把孩子生命的缰绳交到他们自己的手里。帮助孩子拥有自理能力,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获得成长。
第五:鼓励孩子自主。
孩子需要知道,他们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但这不代表他们必须做父母或任何其他人的奴隶。他们需要发展自主的感觉,或是能自由做决定的能力。父母千万不要陷入拿走孩子所有能力的错误中无法自拔,因为孩子需要获得真正的能力。
比如,三岁的孩子看起来虽然很小,但是他们有能力去玩具店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再比如,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有能力选择自己的朋友、衣服和音乐。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犯错,会走入极端,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在支持孩子的同时,帮助他们发展健康的能力。
然而,当孩子用他的能力去侵犯别人界线的时候,父母又该怎么办呢?让我们期待下一期的解读。
以上是本期节目的所有内容,感谢聆听。
,本书中文版共有18万字,我会用5期的内容为您来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2期。
上一期,我们分享了什么是“界线”。如果我们知道某个人的界线在哪里,就可以预知这个人能够控制自己到什么程度,也就可以要求这个人在情绪、行为、态度上负起什么样的责任。
在界线的世界里,有十条定律。如果父母按照这十条定律去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期,我们将分享界线十律里的前三律:因果律、责任律和能力律。接下来,就让我们详细地了解一下。
01
第一条定律:因果律。因果律就是说,凡事有因必有果,一旦做了某种选择,就要承担相应的结果。
举个例子,苏珊计划下午带三个女儿去逛街,她提醒她们离家之前需要完成一些事情。她告诉孩子们,下午1点之前她会准时出发,没准备好的人不得出门。
在离家之前的十五分钟,苏珊发现老二珍妮还没有做完她该做的事情。苏珊说:“看来你是不打算出门了。很可惜,我们只好少了你喽!”
珍妮很生气,大叫着:“你不能这样对我,这样不公平!”
但是,苏珊很认真地告诉女儿:“我想我之前很清楚地说过了逛街之前需要做的事,我真的很遗憾你选择不把这些事做完。再见喽!顺便说一声,我真的没有时间去想,如果晚饭之后,你还没有把事情做完,会有什么后果,但是我们可能不必操这个心就是了。希望你会选择避免另一个处罚。”
结果,苏珊真的只带了两个女儿出门,而珍妮独自留在家里。在这个例子里,苏珊就是要让她的女儿知道什么是“因果律”。珍妮没有“负责任”,就得承担“不能出去”的结果。
当我们承认要为错误付出代价时,我们也会从中学习教训。事实上,只有实实在在的损失才能促使我们改变行为。因果律是我们每日所依赖的正面或负面法则。
正面法则比如,努力工作,就可以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而负面法则就是我们碰到的坏事,比如,如果我们不加节制地吃掉所有想吃的东西,身体就会变胖,或产生心脏疾病。
可以说,正面的“因果律”能给我们适度的能力感和对生活的掌控力,而负面的“因果律”会让我们对坏事有本能的惧怕感。
因果律的法则是:给孩子自由,容许他做选择,然后按照那个选择去处理后果。
事实上,让孩子承担后果,会令“父母替孩子负责任”转变成“孩子为自己负责任”,使“这是父母的问题”转变为“这是孩子的问题”。
02
第二条定律:责任律。责任律就是帮助孩子学会负责任。
在这里,父母可以给孩子立界线,让孩子知道他在什么事情上是需要负责任的,让他逐渐为自己的问题负责。同时,父母也必须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父母起初肩负的担子,最后必须落在孩子身上。
举个例子,本书其中的一位作者约翰·汤森德博士有两个儿子。他们小时候就像其他手足一样,常常发生争吵。因此,妻子芭比和约翰博士经常要做仲裁人,替他们主持公道。
每一次仲裁时,夫妻俩都会坐在餐桌旁,听两个儿子分别陈述他对兄弟可怕行径的抱怨,而这对可怜的夫妇不得不尽可能地搜集事实,来决定谁对谁错,并且建议他们如何解决问题。
显然,这种仲裁的效果很好,但是约翰夫妇几乎没有时间聊天。约翰发现,只要他坐下来看报纸,或者跟妻子开始交谈,两个儿子就会走过来要求他们做仲裁。两个男孩儿越来越依赖父母。
约翰觉得,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告诉两个儿子:“以后除非你们已经先花时间解决了两个人之间的事,否则不准来找我或者妈妈。”
事实上,约翰的做法就是在为孩子立界线。孩子吵架,无论是谁的责任,解决问题都是两个男孩之间的事儿,绝不是父母的责任。久而久之,两个男孩开始自己解决问题了。
其实,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为自己的生活、欲望及问题负责任。如果上班迟到,就不要抱怨公路塞车;想要在工作上升迁,就要再去进修课程;生气,就要去处理那些让我们生气的事情,而不是等别人来了解我们的情绪。成熟的大人会把自己看作是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责怪别人或要别人来替他解决问题。
那么,具体来说,孩子需要为自己负哪些责任呢?
第一,情绪上的责任。
教会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是为人父母的一项艰巨任务。孩子的成长会经历很多的挫折,遇到难题的时候,他们一旦无所适从,就会发脾气产生情绪。这时,父母要慢慢引导孩子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任。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当你沮丧、受挫的时候,可以告诉我们,我们一起坐下来解决问题。”
第二,态度上的责任。
态度和情绪不同。态度是指我们对人、对事所持的立场或意见。在态度上,父母需要引导孩子,任何时候他们产生问题时,首先要检查一下自己可能做了什么,造成了那个问题。
第三,行为上的责任。
孩子通过被爱、教导、榜样和经验,学会如何在私下和公开场合行事与为人,他们需要知道,如何行事是他们自己的责任。而父母需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他们行为不当,就要承受后果。
03
第三条定律:能力律。
能力律可以让孩子明白,一个人有能力做的和没有能力做的究竟是什么事,一个人所能控制的事情的范围,以及一个人如何适应那些无法控制的事。
大部分孩子都认为自己是强壮的、不受限制的人。他们在自以为全能的幻想中表现出过度的自信与狂妄。这个时候,父母的责任就是告诉孩子们,他们并不是全能的。也要告诉孩子,他们具备什么能力、不具备什么能力。也就是说,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他们的能力范围是什么。
父母需要适当培养孩子的界线感,因为孩子需要有力量或有能力来控制某些事情,孩子能力的发展可以从完成拼图、表演舞蹈、解决冲突、顺利发展友谊等方面体现出来。
那么,培养能力的原则有哪些呢?
第一:保持联系。
其实,父母培养孩子的能力,有助于除去孩子自以为“无所不能”的想法。尽管这么做是残忍的,但对孩子来说,他们需要忍受这个过程。所以,父母要在情感上与孩子在一起,同情他觉得无助的恐惧感,以及他对失败的担心。这就要求父母与孩子保持联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
第二:不要做全能的父母。
在这里,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接受“我的能力是有限的”这种想法。父母可以跟孩子讲述自己曾经的失败、软弱和限制。与此同时,父母不要什么都帮助孩子来做,要多给孩子一些自由,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发现,什么是自己能做的,什么是自己不能做的。
第三:做个能自由做决定的父母。
做不受控制的父母,意思就是做个不让孩子的反应来左右你的选择的父母。大多数父母都会在拒绝孩子的时候,跟孩子一起难过,从而改变原先的态度。但是,父母作为孩子的引路人,不应该对自己的决定犹豫不决。
其实,换个角度看,父母否定孩子也是为他们好。在否定中,孩子会明白什么是他能做的,什么是他不能去做的。
第四:帮助孩子拥有自理能力。
我们都该牢记,做父母是个暂时的工作,当孩子在你的照顾下成长时,你需要对他们负责。等他们逐渐能够对自己负起责任时,你应该把孩子生命的缰绳交到他们自己的手里。帮助孩子拥有自理能力,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获得成长。
第五:鼓励孩子自主。
孩子需要知道,他们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但这不代表他们必须做父母或任何其他人的奴隶。他们需要发展自主的感觉,或是能自由做决定的能力。父母千万不要陷入拿走孩子所有能力的错误中无法自拔,因为孩子需要获得真正的能力。
比如,三岁的孩子看起来虽然很小,但是他们有能力去玩具店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再比如,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有能力选择自己的朋友、衣服和音乐。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犯错,会走入极端,而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在支持孩子的同时,帮助他们发展健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