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笠无敌
几年前,我在一家图书公司负责低幼儿童杂志的组稿工作,其中一个选题为:你的孩子被别人打了,怎么办?
那时我还没当妈,没有实践经验,就群发信息请同事们出谋划策。很多当了妈妈的同事都回信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些还跑来我的工位亲自阐述。比如:要让打人的孩子道歉、要去找家长、找老师,大多数观点都是不能让孩子吃亏。当时,我也定下了自己的原则:如果别的孩子打了我的娃,也一定要讨个说法。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想象总是美好的。当女儿安安出生,当她成了两岁多的小孩儿,当她有一天“人不犯我,我先犯人”,我才意识到仅仅学习如何处理“别人打娃”是不够的。
几乎百分之九十的宝宝,在三岁以前都会有一个阶段处于热衷“打人”的状态。因为此时宝宝的手部力量有了很大发展,举起手臂做出“打”的动作就像走跑跳,对宝宝来说,是很正常的行为。他们并不知道“打”有什么后果,只是觉得很好玩。这个时候,家长如何管教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回姥姥家后,安安交到了几个新朋友,有老姑家的姐姐妹妹,也有邻居家即将升入小学的小姐姐。大概安安到了需要友情的年龄,她比之前的任何阶段都想找小朋友来家玩。
都说小孩子喜欢和比他们大的孩子玩,安安最喜欢的就是小姐姐。只要看到她家店里开门了(小姐姐家的门市租在安安姥姥家对面,晚上就回自己的家了),安安就跑到门口,喊:阿姨,姐姐呢?
半个月前,小姐姐已经开学。安安为了早点和姐姐玩,还请我带着她去学校接姐姐放学。我也很乐意,她们玩的时候,我正好快快准备饭菜。
可常常是,玩不了一会儿,小姐姐就喊:阿姨,安安打我!接着就是安安的声音:我的我的我的!一听就明白安安不想让姐姐玩她的某件玩具而“大打出手”。每次我都会及时出去制止,教育安安几声就回厨房忙活。小姐姐大了一点,很懂事,我见过有几次玩耍的时候她会让着安安。
直到这天中午,我在厨房忙着切菜。时间已晚,安安姥爷很快就要下工,我手忙脚乱地准备着。安安和小姐姐在门口的桌子上玩粘土。
“我的我的我的!”安安的声音传来。
“阿姨,安安打我!”小姐姐的声音。
“安安,不能打姐姐!”我手里切着菜,在厨房喊道。
“呜呜……呜呜……”没想到小姐姐哭了。我放下菜刀,跑出去一看,小姐姐的妈妈不知何时已进来,她搂住哭泣的女儿,离开了。留下不明所以的我和不知所措的安安——这是她第一次弄哭了别人。
我没有看到两个小朋友的矛盾如何产生的,也懊悔自己只顾做饭,没有马上出去看看。小姐姐的妈妈没说什么就离开,更是让我很难过。我猜她或许在想:把我女儿打哭了,以后可不和你们玩了。——换了我大概也是这么想的。
安安仍惴惴不安,午睡前还说要找姐姐玩。这个时候,我可以说:找什么找,把人家都打哭了,还找人家玩?!我也可以说:那等我们睡醒后,找姐姐去道歉,好不好?对了,安安上午想吃块糖,我们也给姐姐送一块。
还好,我选择了第二种说法,安安一醒来就要找姐姐去。我们买好糖,去了姐姐家,结果她妈妈说姐姐睡着了。直到晚上也没看见姐姐露面。第二天我们有事外出,仍然一天没见到姐姐。
我这个人不知出于什么心理,或许是自己两岁多的女儿居然打哭了别人家的孩子,哪个孩子不是家里的宝呢!也或许是愧疚我当时没有及时出来制止,反正去小姐姐家买苹果时都很别扭,我和小姐姐的妈妈交流也没有之前顺畅了。
那两天的我为此伤神不已,还专门查阅了很多“打人”的知识。事情已经发生,埋怨孩子,懊恼自己都不是正确的选择。这是刚刚对友情萌生兴趣的安安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影响她以后的交友观。我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和安安好好聊聊。
“安安,那天中午为什么打姐姐啊?是不是怕姐姐拿走你的粘土呢?”
“嗯。”
“安安别担心,姐姐不会拿走你的玩具的。你想一想,你到姐姐家玩、到柔柔家玩,也不会把别人的东西拿走的,对吧?”
“嗯。”安安表示同意。
(两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凡事总想说“我”“我的”。很多“打人”事件都是源于自己的东西被别人占有。当我们给孩子吃颗定心丸,即使别人玩一会儿你的玩具,也不会被拿走。问题就好解决多了。)
“那我们以后不打姐姐了,也不打其他小朋友,好吗?如果妈妈打你,会不会很难过呢?”
“会。”
“你看姐姐这两天都没来找安安玩,肯定是心里难过了,而且安安打姐姐,姐姐也会疼,就不敢来我们家了。”
(用简短的语言和事实让安安知道她打人带来的后果,也有可能失去一个小伙伴。)
“不过安安也不用害怕,我们去找姐姐道歉,姐姐还会和安安玩的。以后和小朋友在一起时,如果安安也想玩某个玩具,就说出来,不要用手打。你可以说:姐姐,我还想玩一会儿,你先玩别的可以吗?我一会儿再给你玩。”
(告诉安安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而且,你看,我们前几天刚借回来的书《小手不是用来打人的》,妈妈给你讲好不好?我们一起看看小手可以干些什么?——手可以写字画画,可以穿衣服,可以堆沙堡,也可以逗逗可爱的小蜘蛛……安安,除了书上说的,我们也可以想想小手还可以干什么?安安的小手可以接水、浇花、坐电动车时扶座椅,还可以喂猪饲料……对不对?小手可以做很多事,妈妈的小手可以抱安安,给安安做饭,还可以给安安抓背……小手可以做很多事,但小手不是用来打人的。”
(有时候故事中的一句话比我们的一堆大道理更管用。)
“哈哈哈!”安安笑起来,情绪也从紧张到放松。我也不再懊悔,这是我对此事做出的努力,也等待着安安和小姐姐能够重归于好。
第二天,我带安安出去买东西,小姐姐和妈妈在阴凉处卖水果。她们一见面,姐姐就跑过来问我们去哪里了,我赶忙提醒安安:要和姐姐说什么啊?安安仰着头说:对不起。姐姐弯着腰说:没关系。然后,两岁的小女孩和七岁的小女孩在众目睽睽下亲了一下。众人都笑了。小姐姐的妈妈也笑了。
我也如释负重。虽然我暂不能保证安安以后百分百不再“打人”,但这次事件给了她一个小小的教训,也学会一个处理问题的方法。那天和姐姐玩时,就会商量要玩什么了,而不是独断专行。值得。
想到以前安安极度不听话时,我也曾揍她的屁股,甚是后悔。我那打人的行为一定让安安模仿到了,而且给她传达了“打人不是错”的讯号。
我也见过有些家长在孩子打人后,一笑而过,有的还说孩子厉害。无论是笑还是夸,都会误导孩子,让他们觉得打人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会引来家人的关注。从此乐此不疲。
我们家长以身作则,在孩子“打人”后表明立场,鼓励孩子为错误行为负责,这些都是好办法。当然,不刻意偏袒自己的孩子(虽然有些难)、在孩子打人后不暴躁、有耐心,这些也很重要。
看来,“打人”不仅仅是孩子的一个行为,也考验着我们家长的处理方法,对孩子和成人都是情绪的修炼,也能教会我们如何解决问题、与人友好相处。
我是小笠,曾经是少儿图书编辑,现全职妈妈一枚。安爸安妈带着安安离开家乡,在一座1.5线城市打拼。顾家顾娃之余,我会写一些日常感悟和带娃心得,不鸡汤,也不高大上,但仍然期待你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