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呆时间久了,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北京吃的杂七杂八的所谓的特色饭。
对于北京而言,最大的冷笑话是在北京吃的北京烤鸭是盗版的,有网友会说你没有去全聚德,没有去便宜坊,没有去鸭王那里吃。
说实话,还真去了,吃的我很腻……
不知道是火候的原因还是用料的问题,鸭子拿起来你会看到一盘油……
而正宗的北京烤鸭是不会出油的,更不会让你起腻,纵使肥鸭,也是肥而不腻。
暂且不说烤鸭,说说老北京杂酱面,试问一下又有多少外地人吃到了正宗的杂酱面?
对于我而言,最傻的是饿的时候在后海附近买了一碗杂酱面,气味难闻,酱好像还没熟,总之,一碗面难吃至极。
真正的杂酱面,难的不在面上,难点在于杂酱上,这要看熬酱的火候把握了,一般是半个钟头,火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拿捏到恰到好处,再把面煮好,这才算是正宗的北京杂酱面。
很多网友推荐说海碗居的不错,等忙完去尝尝。
好嘛,这些都不提,就说说北京街头挂着外地特色小吃门牌的店。
先说川菜吧,川菜在中国也算是四大名菜之一,名声是响当当的,但是,在北京的川菜馆里面竟然有湘菜,有羊肉汤……
晚饭吃简单点,看到挂着云南过桥米线的店,大摇大摆的走进去,张嘴来一问:老板,给我做一碗小锅米线。
老板:我们都是砂锅米线,你要哪种?三鲜还是鸡汤?
我愣了几秒,算了,不吃了,走人。
老板喊住我:你在哪里吃的云南米线,我这可是正宗的呦……
我回头:昆明。
老板顿时脸红,一句话不再多说。
作为一名信阳人,吃是绝对讲究的。
口味可以清淡,可以鲜辣,做法可以红烧,可以清炖,可以清炒,可以蒜蓉……
唯一的要求就是正宗。
老北京的味道大部分已经不存在了,南锣鼓巷的豆汁,酸奶,还是那个味吗?烟袋斜街现在都在卖什么?
好,这些先不说,胡同串里突然有一个小推车在卖烤串……
一切美好的画面,因为一个小小的插曲而破坏殆尽,不想再看了,真的去实地走一走、看一看,还不如在书本里和图片里去追忆,去感受,首都,真的就这样变成了钢筋水泥一样没有温度的城市了吗?
不仅仅没有温度,还丧失了特色,除了具有首都之外的称呼之外,还有什么值得大家记住的地方呢?
记得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提出的观点是要开放要包容,然后很多城市都是一个模式,甚至农村,也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
我们之所以选择去外地,去旅游,大多数都是想看看异地风情,尝尝异地的特色小吃。
前几天,我在空间里分享了一组特色小吃街的图片,有西安的回民街,有成都的锦里,有北京的南锣鼓巷,有武汉的户部巷,有开封的书店街,其实,说句真心话,这些地方,都大同小异,卖的吃的甚至也都相同,不知还有什么特色可言。
我和朋友开玩笑说,这里的商铺这么值钱,本地人早就发财了,谁还在这里卖小吃。来这里开店的大多都是外地人。
去过西安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要尝一尝老孙家泡馍。于是乎,很多人进入回民街后,纷纷涌进老孙家泡馍店,其实呢,正宗的老孙家泡馍根本就不在回民街,回民街的是山寨版,奇葩吧……
哈哈,越写越饿,不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