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今天,我一直都被这部剧牵动着心绪,刚刚终于看完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莱农从小就是乖巧懂事聪明的优等生,在莉拉没有来之前,她一直都是班级里最出色的学生。莉拉的来临动摇了她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在她只会工整地写笔画时,莉拉已经会读会写单词了,而这些并没有人教她,而是她自学的。这是莱农第一次觉得自己不如莉拉。她开始紧紧跟着莉拉的步伐,这个天赋异禀的女孩。
明明莉拉是那个提议逃学并做出计划的人,却在走到一半时主动放弃了看海的计划,不断回望,做出了回家的决定,然而此时的莱农却兴致勃勃,向往着新世界。
其实,让她们之间产生隔阂,之后走上不同道路的是她们的家庭。她们生活在上世纪50年代的意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市一个穷困社区,社区充斥着贫穷、暴力、邻里纠纷。家境稍微好一点的莱农父母比较开明,特别是父亲,从小没打过女儿,支持她读书,把自己所有的积蓄用来供女儿读书,只是让女儿答应自己好好学习,并教诲女儿“一定要做到最好”。
而身为鞋匠的女儿的莉拉却没有那么好运。莉拉的天赋被老师看在眼里,老师反复找她的父母谈话,要求让她读初中,可是她的父亲很固执,甚至在她歇斯底里似的咆哮下仍然毫不吝惜地把她从楼上扔了下来。
两个原生家庭不一样的父亲,造成了两个女孩命运的不同。天才的无奈就在此吧,摆脱不了贫穷又愚昧的家庭的羁绊。
从此两人一个上学,一个工作,生活少了很多交集,不过还是偶尔联系。没有莉拉指引的莱农,学习了无生趣,索然无味,没有方向,成绩当然不理想,对于拉丁语的困惑,对于被好朋友冷淡的心酸,尽管莉拉嫉妒着莱农能够上学,还是帮助莱农解决了拉丁语的困惑。尽管莉拉不上学,还是天资过人,总是能掌握学习的诀窍。
经过莉拉的开导,莱农在学习上渐入佳境,又成为了班里最出色的学生。就这样,莱农不辜负老师和父母的期望,顺利地升入了高中,假期甚至有机会去沙滩度假,而此时莉拉却在父亲的修鞋铺工作。即使是肮脏的修鞋铺,莉拉也没有浪费她的才华,她设计的鞋子精致漂亮,时尚前卫。她和哥哥瞒着父亲设计鞋子并制作出来,这双鞋子为之后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莱农一直注视着莉拉,模仿她,想要超越她,她会嫉妒莉拉有那么多的追求者,她会嫉妒莉拉能够自学舞蹈,她会嫉妒莉拉即使不上学也能掌握比她多的拉丁语。她在嫉妒的同时也在超越自己,学习上更加用功,总能取得A+的成绩。同时,莉拉也在选婚纱时对莱农坦白,为什么从小到大你都会讨别人欢心,别人都认为你是好女孩,我是坏女孩。但其实这些嫉妒也在成就着彼此,她们的友情充满着博弈,也不乏真心。莉拉帮莱农赶走骚扰者,帮莱农修改诗歌,轻声对莱农说:“你替我上学。”……莱农会在度假时每天给莉拉写信,会经常去莉拉家看望她,会为了莉拉的烦恼改变行程……这些真挚的友谊伴随着相互的较量更加刻骨铭心。
影片的结尾,众人在婚礼上狂欢,莉拉终于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她以为自己得到了真正的爱情,谁知丈夫还是为了利益放弃了对她的承诺,那一双鞋子的故事有了意外的结局,镜头落在莉拉和莱农的悲伤的相视中由此谢幕。莉拉的悲剧形象由于结局的反转更加鲜明,天赋异禀却无奈于家庭的束缚和人性的多变。
这部电视剧的闪光点太多太多。它将父权社会下女性受压迫的社会现实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中夹杂着女性力量的觉醒,莱农是幸运的那个,而莉拉却成为牺牲品。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她们之间矛盾的友谊,谁都渴望纯洁的友谊,可世上哪有那么多不计较得失的友谊呢?“塑料姐妹花”友谊盛行的当下,不妨思考下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友谊会存在羡慕嫉妒恨,也会充满温暖光明和爱,友谊不要一味索取还要甘于奉献,友谊能在对方的指引下找到自己的初心,相互依靠相互成全。我们何不尝试下在矛盾面前,摘掉虚伪的面具,敞开心房拥抱彼此呢?也许这部剧想要告诉我们:相互博弈又相互成全的友谊也有动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