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口语学习简析
飞抵美国之前,我原本以为自己的英语问题能够很迅速、自然地得以解决,能够很顺利地达到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都比较地道、流畅的整体境界;等到真正踏上美国的土地,并且,生活了一段足够长的时间之后,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即便生活、工作在当地,有很良好的周围整体氛围,但是,如果不是在英语上每天不断刻意地训练、学习、消化与吸收,只是靠每天与本地人短短几分钟时间的、很不充分的交流,我们的英语水准也很难有显著的、质的提升,我周围众多在美国居留已经7,8年的学长口语仍然很不流利(与刚来时的水平相比,大部分人的英语水准大概是原地踏步)就是铁证。所以,英语学习的主动意识是很重要的,不能觉得自己学习、工作、生活已经很繁忙、疲惫,就不舍得花大量时间学习英语,对于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使用英语的一些人士来说,不熟悉英语的话会带来各种显性、隐性的影响(比如,工作职务的升迁等)。考虑到英语口语学习的重要性,下面分若干方面对此一富有魅力的主题进行一些简单的剖析。
(一)整体而论,英语学习存在着两个巨大的问题:其一,美国人对几千个词汇、短语都运用得很纯熟自如,比如practical, artistic, arrest, fabulous, magnificent, pathetic, vision,objection等等,这些我们看来不是很常见的词汇其实他们也都是滚瓜烂熟,更不必说一些很常见的词汇;其二,对众多基本词汇、短语,当地人都不知不觉、无意识地说过几百遍,比如fantastic, nothing, everybody, sad, cute, awesome, nice, female, gonna, gotta, by all means, there you go, suck, cool, sweet, lovely, crappy, incredible, funny, unbelievable, wonderful, dump, absolutely, issue等等,而我们只是说过几遍而已,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上述的两个方面都是比较核心的问题,粗略地讲,我们在英语的广度与精度这两个主要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缺陷。就第一点而言,我们可以说,我们之所以在英语学习上存在“质”的问题是因为我们缺少“量”的积累,我们能够熟练运用的词汇只有几十、几百个,而当地人则有几千个;因而,我们的英语自然整体境界不太好。英语词汇可以粗分为两大类:使用极多的词汇和会使用到的普通词汇,第二个层面的词汇也是需要我们熟练掌握的,譬如,“海市蜃楼”这个成语可能我们平时运用的不是很多,但是我们中国人对这句成语也都是很熟悉的。就第一点而言,一些我们中国人日常对话过程中大量使用的词汇,如“交流”—communicate,“决定”-decision,“影响”-impact,“公平”-fair,“了不起”-remarkable,“策略”-strategy,“评论”-comment,“产品”-product(只列举这几个简单的例子,这八个词汇所以经常被美国人使用,自然是因为它们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也大量出现)等,这些相对应的英语词汇我们用得不熟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这种词汇的量也很大,因此,这一点也需要大力加强。
这两个基本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即在于我们自少年起接受的英语学习模式,我们自早年起学到的英语只是教科书里的英语,由于缺乏实际生活经验这一最重要的语言背景,因而,这些英语都是死的;这一现象又可以区分为两个基本层次:(1)诸如joy、quick这样很简单和基本的词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也无法做到熟练应用,知道一个单词与能够熟练自如地使用这个单词是很不相同的两种境界;(2)诸如“争吵”即‘squabble’,“胡扯”即‘bullshit’,“乐观”即‘bullish’等,这些大量使用的基本词汇我们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这两种类型的问题都是我们只在教科书中学习英语的自然结果,我觉得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多观看视频,多接触各种生动、活泼的材料,而不宜只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依靠这种落后的语言学习方式来掌握英语自然有些缘木求鱼。观看视频是很必要的,对口语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只有当我们看到美国人在实际中如何使用一些词汇(如a bunch of等)之后,我们对这个词汇的表达才能流畅、地道。
(二)英语学习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在于句式,熟练掌握大量的基本词汇当然是需要的,但这只是基础,自然不是全部内容;英语句式同样很重要,能够运用英语流利地说出地道的完整句子才是英语学习的最后阶段,英语的语法逻辑与汉语毕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对句式的分析也是重要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日常对话时说英语的疑问句会感觉不太自然,如‘is it a book?’我们经常说成‘it is a book?’因为我们汉语里相对应的说法是“这是一本书吗?”并没有倒装,只是在结尾加了一个“吗”,所以,我们运用疑问句才感觉不够顺畅。历史学家何炳棣即曾写道:“中文这个全无形态变化的词位语完全不标明不同的语气(moods)和不同的时式(tenses)。”[1] 总之,中文和英文在语法、句式层面存在的基本差异对我们学习英语也是一个较为不利的条件。同时,随着对英语学习的深入,我们会逐渐发现,它的语法其实是较为复杂的,而且可能并非那么严格;因而,能够在口语中灵活地运用这些语法来表达自身的内在思想也并不容易。
当我们需要写一些英语性的文章时,很多时候会发现,自己写出来的英语句子较为杂乱无序(同时,我们在说英语的时候的句子也往往比较混乱,不够顺畅有序),而这些写出来的句子所以杂乱无序并不是偶然的,原因在于我们整体的英语功底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口语不够灵活多样、语法不够纯正丰富、词汇量也不够多等多个方面的原因叠加自然造成了这一总体的结果;较为明显的是,想刻意改变这一问题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我们需要多个方面的大量积累才能自然而然地改变这一总体的状况。
(三)另外一个大家都普遍面临的问题是,我深入学习英语一段时间以后,发现一些正式、formal、学术性的词汇已经逐渐掌握了,但是informal、俚语式、日常性的词汇却掌握的比较欠缺,如果停留在这种状况,那么,我们自然还是无法做到与当地人熟练交流,所以,我们面对俚语也应该大量积累;举例来说,‘buzz him in’这一俚语表示让某人进来,这样类似的例子是数目很多的,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由于口语方面的缺失,我们的一些学者在运用词汇时常常使用一些过于正式化和不太地道的词汇,如不用attend a seminar,而用participate a seminar,不用change things,而用alter things;显然,这是我们使用英语时普遍存在的一个很大缺陷。整体而言,对英语学习者来说,一部分人的口语词汇的欠缺在日常词汇,而另一部分人则在学术词汇,大部分人则两方面都有所缺失。当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我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大部分当地人常用的日常词汇和学术词汇以后,我们的口语即达到了较好的境界。
(四)口音问题自然也是口语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英语学习大概主要是词汇、口音、完整的句子、语言承载的具体内容和思维方式等五大问题。如所周知,中国人说英语都有一种浓厚的中国腔,因为汉语的抑扬顿挫跟英语的语调变化差别较大,因而,我们必须注意调整口音的问题。众多中国人在美国已经生活了数十个寒暑,论词汇量的具体积累其实已经比较丰富了;但是,口音则没有调整到位,因而与当地人交流仍然有着不小的问题,因此,这一点我们也需要分外注意。口语自然要多说,一个具体的词汇、短语只有说得遍数多了才能形成良好的口部发音直觉,通过这样的途径才能训练我们的口部肌肉,具体一个单词我们听到正确的发音之后,都要大声读上几遍才能逐渐掌握它们。另外,如所周知,口音的训练需要不断模仿本地人的发音,模仿的遍数多了发音才能逐渐纯正(当然,这个过程会有些困难)。有一段时间,我跟当地人进行日常交流总是感觉不太顺畅,后来,我意识到口音是其中的最大原因(当然,词汇量过少,掌握的英语材料过少也是另一个较为核心的原因),英语的抑扬顿挫跟汉语不同,而且发音有一种特殊的感觉(feeling),找到问题的症结以后,我就比较迅速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了。
我较为幸运的一点是,我在美国给当地的本科生教授习题课时,一个星期大概能跟当地人交流3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模仿到他们地道的口音,这种与本地人直接交流的经验很重要(和宝贵)。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扩大与当地人的交流机会,尽可能地找到各种类型的场合与当地人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脸皮要厚,不要怕出丑,最开始的阶段说出来的口语可能会很难听,但交流多了,多模仿他们的口音之后,情况就会逐步地改善。正像一些在巴黎学习、工作的人,如果频繁跟法国人交流即会有一种浓厚的巴黎腔,在伦敦长期工作的人即会有伦敦腔一样,只有与外国人不断交流(或者,看视频的时候注意他们的腔调,这可以作为一种效果差些的替代物)才能做到这一点。
如所熟知,英语发音部位与汉语发音部位的差异是造成中式口音的重要原因,英语的发音部位在口腔的中后部,而汉语则在口腔中前部,这一点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英语口音的转换过程与汉语地方话转换成普通话的过程有些相似,关键是抓住那种感觉、味道(taste)。汉语的腔调与英语有较大差异,所以,这种转化是一种口音上的变化,比如,thanks for your help这句很常见的英语,用汉语式的英语和纯正的英语说出来的整体感觉差距是很大的。英语学习有三个基本境界,vocabulary, pronunciation, intonation,当然这三个过程并不是绝对的先后关系,在实际情况中,这三个阶段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当我们的口音调整到位之后,我们就需要注意intonation这一更高阶段的问题了,即可以尽力使自身的语气多加变化,就像我们平时运用汉语时的语气变化也很丰富多样一样。)英语口音中亦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变音问题,由于英语的来源很驳杂,因此,英语里存在的变音很多,相应地,某些英语词汇与我们想当然认为的读法并不一样,比如Avatar, Barack Obama, economics, iron(r不发音),psychological, renaissance 等,我以前就想当然地读错了。口语训练的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正确的口语要听,不怎么正确的口音也要听,听不正确的口音对自己也是一种重要的提醒;其实,不仅中国人的英语不太地道,即便是荷兰人的英语也带有浓重的口音,听这些不怎么地道的口音对口语学习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当然,口音毕竟只是英语学习的一个方面,即使口音地道了,词汇、短语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众多情形下,我们之所以交流不顺畅,能自如运用的词汇量(而不是自己强记下来的词汇)太少也是一个核心的原因。自2012年秋天开始系统学习英语口语起,经过1年时间左右的积累,我的口音已经逐渐调整到位了;但是,词汇的具体积累则远远不够,因而,与美国人交流仍然很吃力、问题重重,这一苦闷的阶段我想大部分人也都经历过。简言之,中国人的口语所以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是腔调不对和词汇量不够丰富这两个核心原因叠加的结果(当然,语言所传递的实质内容、与英美人思维模式的差异以及完整的句子所需要的语法也是中国人口语不够理想的基本原因),而在口语学习的过程中,词汇的积累与腔调的调整自然是齐头并进,同步进行的。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如果一个人的腔调不正确,那么他的词汇和语法等几乎必然会存在大量错误,这是英语口语的一个较为基本的事实。
(五)我深有感触的另外一点是英语学习会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简单、轻松解决的,必须下苦功夫,投入大量的精力。英语学习是急不来的,着急也没有多少意义,由于它的范围很广阔,因此,需要漫长的积累,直到其中的措辞、短语、语法、谈话的具体内容等都成为我们无意识层面的、能够熟练运用的东西(正如大家所熟知的,英语学习包涵三个主要的阶段:speak correctly, speak fluently, speak spontaneously)。英语学习的这个基本问题源于英语十分广博的特点,现在每天我会花一定时间学习英语,都会取得几十个具体的进步,但是,这些进步(虽然很明显、真实)与英语的整体广博相比只是九牛一毛。容易明白的是,我们已经每天使用十几个小时的汉语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但是,还是感觉每天能够学到大量的新用法,何况是每天使用不足一个小时的英语呢?像诸如立春芒种、内蒙古草原等短语,我们听到之后能立刻理解,英语自然亦是如此,当地人的日常口语的范围是很广阔的。由于每门语言都包含了成千上万的词汇、短语、用法,而我们每天能消化、整合的语言信息又非常有限,这就注定了在英语口语方面我们需要持之以恒,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脑力,即使英语口音调整到位了,如果词汇量积累不足的话我们还是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表达,而vocabulary、俚语的积累显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数量的角度而言,如果英语中有3000个常用词汇,假使其中的每一个需要我们重复3遍以后能够做到娴熟掌握,我们每天能够积累30个信息点,那么也需要300天的时间才能将这些常见词汇大体掌握下来,因而,英语口语想速成是根本不可能的。英语口语所以难于训练的本质原因即是口语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口语训练不像洗衣服那样可以短时间速成(当然,洗衣服要洗好也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它的范围要广阔很多。
我们的口音调整、词汇积累这两个主要的过程都是逐步完成的,比如,口音的调整就是一个逐渐接近当地人口音的过程,从发音很差到越来越地道之间需要经历若干中间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容易理解,口语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积累是运用的基础;同时英语学习需要well-rounded, 需要开阔的视野(和大量的细节积累),因此需要在各方各面都有广博的修养,需要多阅读一些各个领域的英语文章,多观看这些相应领域的有趣味的视频。诸如文学、经济、政治、科学、娱乐、体育等,其中的每一个领域都很广博,我们都需要具有相当程度的认识,在英语上方方面面的广博修养是学好英语口语的必要前提。在各个领域的广博阅读和积累是很必要的,因为如果我们的修养只是集中在其中的一个方面,自然就无法覆盖生活的主要部分,这样的话,则不太可能学好英语。
(六)语言学习中一个重大的方面在于熟练,熟练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准,众多短语、词汇、语言内容如果只看一遍,只是意识到它们的存在,那么便没有太大的意义,对它们的掌握需要非常熟练才能发挥作用。一些英语视频都需要反复观看许多遍,比如第一季我就已观看了7、8遍了;只有观看的遍数多了,一些深层次的语言现象才会浮现出来;经常发生的情况是每当我们多看一遍,一些崭新的、出乎我们预料的信息即会不断涌现;如果任何东西只看一遍,只有广博而不专精的话,我想最终的学习效果不会太理想。总之,语言学习需要注意广度与精度的有机结合,二者是缺一不可的。由于美国人对英语已经很熟练,因此他们对众多语言现象已经日用而不知了,他们使用英语就像我们使用汉语一样已经达到了无意识运用的程度。熟练的过程包含着各方各面,从词汇的熟练、口音的熟练、语法的熟练、看视频的熟练到对话的熟练等多个方面在同步进行、有机互动;举例来说,以大家很熟悉的浏览网页为例,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浏览某些英文网站,比如yahoo,阅读其中内容的时候还需要刻意而为,远没有浏览汉语网站那样流畅和轻松,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对英语方方面面有了一定程度的熟练以后,再去浏览这些网站就轻松自如了很多,与汉语网站没有太大差别了(当然这只是一个容易达到的较小的进步)。如果我们在英语上有了全面深厚的功底,对词汇、短语、句式、内容和思维方式这五个基本方面都非常熟练了,从而在浏览网站、读书、看视频、对话等所有方面都能够像汉语一样熟练、无意识地进行,那么就说明我们的英语学习已经状态较佳了。
(七)语言学习最佳、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无疑是熟读成诵,熟读一定的文章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必要的;正如如果我们不是自少年起即背诵了众多的唐诗宋词,优美散文,我们的汉语就不太可能达到今天这样流畅自如的境界。当然,英语的背诵也不是强记,而是反复阅读、不断重复的自然结果,一篇文章经过我们反复阅读几十遍以后,它们的内容就会自然地映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这篇文章被我们牢牢记住就是反复阅读之后瓜熟蒂落的自然结果,这样熟读成诵的背诵过程就会比枯燥的死记硬背有趣很多。我熟读过的几篇文章有Samuel Ullman的, Alfred Whitehead 的< Universities and Their Function>、, Freeman Dyson 的, Steve Jobs 2005年在斯坦福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等,这些文章兼具英语学习和思想深度的双重意义,令我百读不厌,到目前已经接近熟读成诵的程度,其中的几篇文章生动优美、典雅清新,令人读后如坐春风。可以说,语言学习时熟读成诵的东西越多、越广泛效果就越佳,表达能力就越强。
这些背诵的名篇佳句大部分属于高雅文化的范畴,英语学习较为需要从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两方面同时入手,大众文化中包含众多的俚语,包含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直接应用的语言元素,而高雅文化则能使我们对语言的了解更深入、更全面,两个方面可以相辅相成。对于高雅英语材料和流行材料之间的关系,林语堂曾有过正确的论述,他说英语学习首先需要从大众文化、日常语言入手,要使用一些浅显、普通的词汇,不应该本末倒置,过多地使用一些学术化的高深词汇,英语口语应该以清顺自然为标准;而且,英语写作需要以口语为基础,只有具备了坚实的口语基础,英语写作才能真正臻于上乘境界;这一真知灼见也值得我们牢记。
(八)
(九)美国社会的工作、生活背后是美国的文化与当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每个社会背后都有着一些支撑性的基本观念,对美国而言,其中的一些基本理念是我们所熟知的,如hardworking、humor、bold、take adventure、nice以及change the world(仅列举我熟悉的几个)等,这些都是美国社会文化的核心理念。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文化既有realistic的一面(如work hard, nothing comes easily)又有idealistic的一面(如take adventure、bold等),因而,这确实是一种宽广、富于弹性的文化观念。另外,我们都能观察到一个简单的现象:一些外国人即便在中国已经生活了20年,他们的汉语仍然不是很纯熟,仍然有一定的口音;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语言的广博性,另一方面也在于特定的思维方式,即这些外国人还是以西方式的思维模式来了解中国社会,他们其实并不太理解中国人深层的思维结构。因此,我们能了解到理解一个社会的思维模式对于口语学习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十)如大家所熟知,巴西人、西方人等的英语要比东亚人的英语好不少,至少平均程度要高出很多,其中的基本原因大致有:1就词汇而言,上述地区的语言都属于表音语言,而汉语属于表意语言,因而,他们的词汇与英语更为接近;2就口音而言,上述地区的发音部位与英语的发音部位更为接近,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3就语言、句式而言,他们的语言也与英语更为相近一些,不会出现句式上的冲突。总之,上述几个原因决定了东亚人英语有些差的基本情况。(当然,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巴西人等的英语平均水平比东亚人要好不少,但是他们之中的很大一部分人的英语口语也比较差,如对于一些意大利人、荷兰人、中东人、阿根廷人等来说,他们的英语口语也不是很好,带有一定的口音,而且词汇、句子等也比较糟糕)
(十一)兴趣、热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也很重要。如果我们只是把语言当做一门必须掌握的工具,给自己定下严格、苛刻的目标,强迫自己必须达到某些定量的标准(比如一天积累5个词汇、俚语),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会有较为理想的结果,重要的是要对英语有浓厚、强烈的兴趣,英语的表达能力非常强(以前,我严重错误地以为英语表达能力比较弱,说来说去也就那么几个词;现在,我自然明白这是由于自己以往在英语上的视野很狭窄而产生的幻觉,英语当然是一种很精细、精确的语言,英语的词汇量有四十万,而法语、德语则只有二十万,因此,英语的表达能力特强),它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引人入胜。在我们观看一些英语视频的过程中,一些崭新的语言细节会持续不断地纷纷出现,每分钟我们都能接受到一些新的信息,每个小时我们都能够有大量的进步,这个过程、这种精神享受很愉快。而且,英语也是一门千锤百炼的语言,其中众多遣词造句的细节有不可言传之妙;如果我们每天都能捕捉到其中的一些深层次规律,这会是思想上的一种丰富的享受。况且,很多英语视频并不仅仅是学习英语的优质材料,它们也同时包涵着很多崭新的、我们居住在中国时也没有体会到的生活经验;因之,我们受到的会是思想上的双重启发。显然,对英语的掌握程度越高,兴趣就越强,迈过起始阶段那个比较困难的坎儿之后,后面的过程就会顺利一些,当我们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功底以后,再去阅读英语文章或者观看英语视频,就会感觉是一个趣味盎然、充满生气的过程,并非表面上看来的枯燥乏味。总之,兴趣这一基本要素需要伴随我们英语学习的始终(更广泛的讲,不仅是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对工作、生活经验的兴趣自然也应该伴随我们人生的始终)。
(十二)语言学习的最后境界是融会贯通,是形成良好、全面的语感,语感是语言学习最后的、决定性的标志、成果,是无数词汇、短语、句式、语法、语言内容等方方面面都非常熟练以后的自然显现。只有到了英语自然而然、有机地融入到我们知识结构之中,能够随时随地地灵活、创造性地加以使用,不需要那么刻意而为的时候,它才会真正成为我们基本能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同人的英语水准到最后比较的也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单词、语法、短语等,而是整体的功底;语言学习的最后阶段需要有深厚的功底,一旦有了深厚的功底,我想,我们的英语学习也就达到很高的层次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是,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四个主要方面是相互促进、共同增强的,一段时间之前,我阅读一些英语人文社科类的材料感觉很吃力(如Ricardo的),听一些英语演讲(如Bill Clinton在2000年民主党大会上的演讲)也感觉较为困难和厌烦,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英语功底增强了以后,这两种缺陷都有了基本的改变;反过来,这种阅读、听力上的提高又会较为直接地反作用于口语,对之产生积极、全方位的影响;因此,英语学习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各种各样的进步都在持续不断地同步发生。另外的一个简单规律是:对于一个具体词汇,如果我们在视频中看到它在两个以上的不同场合出现,那么我们对它的认识就会全面、深入和地道很多。整体来讲,英语其实是一门很平实的工具,它既不高深也不神秘,虽然确是很广博,但是,只要花费上一定的精力,不断总结,不断提升,是可以很好地掌握到位的。
进一步讲,如果我们有了深厚的英语功底,能够较为流利地自我表达之后,又会感觉英语口语其实也不过如此,它是很平实的。当然,即使中国人中英语口语说得比较好的,如李安、芮成钢、杨澜等,仍然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他们的口音其实仍然带有汉语式口音,不过这已经影响不大了,达到他们的境界已经足够与当地人顺畅交流了;二是他们比较熟练的可能只是自己领域内的口语词汇,诸如看病、逛论坛等更复杂的场合未必能够灵活应对,即他们的日常化词汇没有cover足够广的范围;三是他们的表达有些学术化,不能灵活运用一些口语化的表达,如I bet等。总之,英语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但是,要想掌握得非常到位,也比较困难,这两个特征都是英语学习的基本特点。
(十三)语言学习的困难是一个人们常常忽视的基本事实,因为人们常常说某个人“精通”英语(法语、俄语、日语等);但是,如我们在上文所粗略提及到的,精通一门外语是较为困难的;因为,语言学习的五个基本方面:口音、词汇、句式、思维方式与具体生活内容都较为困难,尤其是词汇和具体生活内容,范围更是十分广博的;另外,一般来说,口语是很灵活的,并不那么严格遵循语法(如汉语中讲“聪明人富,笨人穷”其实就不是那么合乎语法),因而,也增加了语言学习的难度;考虑到上述的复杂原因,这也决定了,在人类社会里,真正精通一门外语的人其实是很少见的。
(十四)时时刻刻进行汉语与英语的互译也是学习英语的一个有效途径;对汉语,我们毕竟是很熟悉的,因之,把汉语中的运用经验迁移到英语中也就是一件较为容易并且很富有收益的事情;比如,汉语中“你开玩笑?”这句口头用语被使用的非常之多,相应的英语中‘are you kidding?’这句话也肯定应用广泛,‘guess what’等表达也是类似的道理。语言并不是一个特别复杂的对象,汉语无疑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提供了一个有效模板,时时刻刻进行英汉互译对我们的英语学习自然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平时汉语说的都是一些大白话,英语口语学习无非是把汉语里的大白话转化成英语里的大白话;譬如,天气预报中常常出现的词汇“多云”、“有风”,对应的英语是“cloudy”、“windy”;再比如我们平时看新闻的时候会看到“油价”、“访问”等,对应的英语是“oil price”、“visit”,英语口语的学习过程大概即是掌握这些我们汉语中习以为常的词汇的对应物的过程。
整体来讲,汉语中的词汇与英语中的词汇的表达对象是大同小异的,比如course在汉语中就有“课程”与之直接对应,involve这一词在汉语中也有“卷入”与之对应(当然这一现象的深层缘由是因为人类社会的生活经验大同小异以及现代汉语受到英语的很大影响这两个基本的原因)。但是,我们也必须了解到汉语和英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但肯定亦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说great 这个词,在英语中其实包含了两层意思:了不起(很棒)和伟大,这两种语言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差异。我阅读过Alain de Botton的< How Proust Can Change Your Life>以及余斌的汉译本之后更加感觉到英语与汉语在众多方面存在的基本差别。总之,这两种语言的相同和差异两个方面都值得我们的注意。
另外,还有一个相关的方面,即英语里众多常用词汇并不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教科书中使用的词汇,如美国人常用“outcome”,而不是“result”;常用“hard”,而不是“difficult”;常用“business”,而不是“commerce”;常用“end”,而不是“goal”;以上四个例子所表征的这一现象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十五)陆谷孙先生曾经指出口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accuracy。英语学习如果只是重视口音正确但不注意单词和语法的精确也会导致比较严重的问题,可能我们的腔调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我们的词汇使用不够精确的话,与当地人进行日常交流效果自然也会较为糟糕。一些中国人说起英语来,口音很正确(虽然,口音正确的中国人占的比例仍然较低;但是,中国学习英语的人数毕竟极大;因此,也有一定数量的中国人口音较为正确),也比较流利,但是,其间充斥着各种语法错误,这样的状况自然需要改进。所以,对英语学习,我们需要始终保持高标准的严格要求。
(十六)最后,还有一种我深深受益的英语学习方法,这就是复述学习法。平时,观赏完一部电影、阅读完一篇文章以后我会尝试着把他们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语言重复一遍,只有复述一遍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语言运用上的很多缺陷,才能有针对性地克服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真正的自我提升。这种主动运用英语的过程是重要的,因为,如果我们只是不停地看,不停地背诵,但是,没有主动使用过英语的话,这些词汇、短语、句式等就还不是我们自己的,而是死的,只有自己使用过一遍以后,它才会成为我们知识结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学习英语的漫长过程中,即便没有英语运用的环境,自己对自己说也要多说,我们平时自言自语的内容在以后的对话中也会常常使用得上。简言之,英语学习既需要input,但更需要output,要做好二者的有机平衡。
(十七)当我们的口语有了一定的功底之后,我们即可以通过英语口语来吸收大量的英语性信息,这恐怕是语言学习的成熟阶段。正如我们每天都在通过汉语来吸收大量的新信息,美国人也在通过英语来吸收很多新信息,当我们的英语功底较为坚实以后,即能透过英语来吸收大量的信息,此时我们的注意力从关注语言信息逐渐转移到了语言承载的实质内容,这一转变无疑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然,实际情况是,即便我们的功底较好,我们仍然在同时吸收着语言信息和实质内容,这两方面往往是混合交织在一起的。
需要指出的是,英语学习是生活、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好英语毕竟只是生活、工作的一个方面,剩下的还有无数其他事情等着我们去处理,生活是这样艰辛的难以下咽,我们只能全力以赴,谨小慎微,才能在艰难的生活中站稳脚跟。而且,对工作来说,工作能力毕竟占首位,在工作上能够解决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才最为关键,英语只是一门辅助性的工具,不应本末倒置。当然,另一方面,应该承认的是,口语是有一定门槛和技术含量的;如所周知,大部分人如果没有字幕的话是听不懂英语性的新闻和电影、脱口秀等的。四年前(我当时的水平应该是托福105分左右)我就基本听不懂英语新闻,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了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在此期间,功底自然逐步加深,但是观看英语新闻还是犯怵(这不是由主观的胆怯心理决定的,而是因为客观水准确实不够);到2016年感觉情况好转了很多,能听出相当多一部分内容,到2018年5月的今天,我面对英语新闻的心态成熟了很多,自信心也提高了很多,已经能听懂60%的内容(当然,不同人对信息的分辨率不同,所以会对自己有不同的评价),这一过程自然有普遍的适用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流利的口语是有较高门槛的,因而,多掌握这样一门工具对任何人都有一定的价值;即便对西方人来说,多掌握几门外语在工作中也是较大的优势。
总之,英语学习的方法也主要是少而精,回忆学习,反复重复,多跟本地人交流,大量细节与整体框架相结合等几种,大部分情形下,这些方法是混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且做到坚持不懈。在英语学习中,好的方法与下苦功二者都是很关键的,如果我们想尽快地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就需要在方法上多花一些时间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如果学习方法不甚理想,那么,最终只会事倍功半。最后,我想指出的是,英语口语可能也没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口音调整到位,加上积累大量的词汇、表达,同时注意说出完整的句子,有这三点也就基本足够了;中国人之中,口语良好的在各个地方都是普遍存在的,可能有几十万人,这就充分说明口语其实并没有那么困难(当然,真正精通的人要少很多)。以我本人而言,刚来美国的时候,我的口语很糟糕,说出来的英语完全是说汉语的口音,但后来就逐渐调整到位了;这个过程大概花了五年左右的时间,每天学一个多小时,最开始感觉确实很艰难、枯燥,但后来随着积累的逐渐增多,兴趣也逐渐增强;虽然如上文第(十三)段所指出,精通英语(达到与native speaker相同的程度)是很困难的,但是,达到能够与当地人熟练交流的较好程度则是一个不太艰难的目标;结束本文之前,指出这一点我觉得是较为重要的。
2019年1月2日
[1]《读史阅世六十年》,页302,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