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来自于一篇我因为犯懒没及时写完的读书笔记。写得不及时就没了写的意思,我后来也没有再补,但我一直记得这个观点,并且自己深以为然。
之前看过几篇东野圭吾的小说,觉得《恶意》实在是非常对我胃口。一来我脑子不好人家挖坑我都乖乖跳,被一通戏弄之后看到结尾颇有惊艳的感觉;二来它提供给我一个反思: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恶意》的精彩在于,偏见早已铺下。我们在阅读一个内容的时候,尤其这个内容将成为后续内容的依据的时候,我们都会对它产生一种天然的信任,而忽略了案件描述全部是出自野野口一家之言。到了后面我们自然因为真相的揭露,和加贺警官一起“恍然大悟”,明白我们对日高肯定多少有点问题的想法,都是来自于那只野野口所说的,被日高杀死的猫。
但是其实也不止于此。
我们来重温一下这个偏见形成的过程。
他的家就座落在美丽整齐的住宅区里,区内清一色是高级住宅,其中偶尔可见一般称之为豪宅的气派房子。(日高家的形容,通过后文可以看出日高是通过写作来发家的,他的确很成功也很有钱。)
这些想必是夫妻俩各拿一半主意的结果?不,就砖造的围墙来看,应该是夫人比较占上风。她曾经透露,一直想住在欧洲古堡般的家里。
更正,不是夫人,应该说是“前夫人”才对。(这里说到他们夫妻共同装修的房子,野野口强调了前夫人,使得人们意识到他其实是离过婚的,为他的婚姻上的不稳定、作为丈夫的薄情提供了一个证明)
“对不起,本想出门去买点东西,结果碰到了大塞车,真伤脑筋。”一下车,日高马上举起手做了个手刀的姿势,表示抱歉,“等很久了吗?”(日高的出场显得稍微有些轻浮)
“你说的那个女的是否长得像木刻的乡土玩偶?”
“啊,没错,经你这么一说,好像真是这样。”日高比喻得真贴切,我笑了出来。
“她好像姓新见,住在这附近。外表看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不过应该已经超过四十了。有一个读国中的儿子——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混蛋。丈夫很少在家,大概是一个人在外地工作吧,这是理惠的推断。”(日高对邻居的形容非常刻薄。)
关于杀猫那一段非常长不粘了。那是一段非常直白写日高缺乏同情心为人冷酷的内容。
“聪明社的山边先生。虽然我拖稿拖习惯了,不过这次他真的不放心。因为他怕我跑掉,后天就不在日本了。”(日高对于他的写作似乎也是不怎么上心的。)
然后是很大一段日高不经藤尾家属同意,擅用藤尾的经历写成故事,更加突出了日高这人薄情寡义的形象,让人感觉他的写作多少不是那么干净,他的财富似乎也都像是不义之财。
那么野野口是怎么展现自己的形象的呢?
注意野野口是第一人称的“我”,所以他是没办法对自己直接表达褒贬的。他个人形象的展现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来实现的。
再从头来一遍。
听我这么一问,日高扬起半边脸,一边笑一边摇头:“哪能让她知道!女人啊,百分之八十都喜欢猫,要是我跟她讲了实话,她肯定会说我是魔鬼的。”
我不知该怎么接下去,只好沉默以对。(杀猫那段。野野口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明显和日高不一样。我们能感觉到他对于杀猫是否定的,但是对方是自己的朋友,碍于情面,他没有指责他。)
就我看来,除了书中的人物名字不同之外,书里的内容根本不像是虚拟的小说,就连主角后来被妓女刺死也与现实事件完全吻合。(看不惯日高的行为,并且也指责了日高小说的原创性)
“你认识那位先生啊?”
“嗯,我们国中、国小读的都是同一所学校,住得也很近,从这边走过去就到了,只是
我们的旧家都已经拆了,目前正在盖公寓。”
“就是所谓的童年旧识对吧?”
“大概吧,现在我们也还有来往。”
“啊,”大岛的眼睛露出羡慕和憧憬的神色,“我竟然不知道。”
“我会帮你们公司写稿,也是透过他介绍的。”
“咦?是这样吗?”
“一开始是你们公司的总编向日高邀稿,不过因为他不写儿童文学,所以就拒绝了,反倒把我介绍给你们,也就是说,他算是提拔我的贵人。”我一边用叉子将烧烤通心粉送进嘴里,一边说道。
“嗯,竟然有这回事。日高邦彦的儿童文学,这样的标题确实挺吸引入的。”接着大岛问我,“野野口先生,你不会想写以成人读者为诉求的小说吗?”
“我是很想写啊,如果有机会的话。”——这是我的真心话。
(对话本身很平淡,但是却透露出来野野口对过去的情谊的重视和记得日高的知遇之恩,表现他是个情谊深厚的人。而且作为作者,他也有进一步发展的欲望。)
以上是第一章节的一些内容。通过还原偏见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来,偏见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从很多个时间点很多个侧面一点点形成的。恰如我们在脑海里形成一个人的印象的顺序。而这种印象之所以会影响到我们后来对于人物和小说走向的判断,是因为它作为最初的印象,是根深蒂固的。
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值得参考的展现人物的方法。我们总是容易将人物一下子就代入到我们的视角中,用我们事先想好的形容去塑造他。但是我们要记住角色不像我们一样,从一开始就对这个人物如此的熟悉,他对于这个人物有一个很长的认识过程,这个认识过程是要通过积累去实现的。而且一件非常真实的事情是即使通过了印象的积累,他也不见得会形成正确的认识,这就是所谓的偏见。
我以前看过很多遍《傲慢与偏见》,那是一本很有意思的爱情小说。偏见实际上是一种有惯性的东西,会让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对这个人所有的行为蒙上一种特殊的色彩。但也正因为如此解除偏见的过程是一个有趣的探索,并且能够为人物之间结下深厚的情感。突破了偏见的人物形象也比直接给出的人物形象要更加的生动而深刻,富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