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岁月:记忆里的烟火与振兴路上的思索

                  山乡小满

小满初盈麦近黄,山乡田野待收忙。

毛绒蚕蚁温房暖,青嫩秧苗绿水凉。

堂榭画梁迎鹊舞,何家侄女捉迷藏。

翠姑唱语溪东走,浅靥清容俏素妆。

    站在小满时节的山岗上,望着远处泛着金黄的麦田,恍惚间又回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那时候,责任田到户的消息如春风般吹遍了山乡的每一个角落,沉寂已久的土地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拉开了帷幕。

    当“包产到户”的政策传到村里,老少爷们儿围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起初,大家心里都犯嘀咕,毕竟多年来习惯了集体劳动,突然要自己单干,心里没底。但很快,这种担忧就被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所取代。家家户户都铆足了劲儿,天还没亮,村里的公鸡还没打鸣,就能看见扛着锄头的身影陆续往田里走。父亲总是摸着我的头说:“娃啊,以后咱自家的地,种啥、咋种都由咱自己说了算,只要肯下力气,日子肯定能越过越好!”

    责任田到户,让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以往在集体地里干活,总有人偷懒耍滑,现在可不一样了,每一寸土地都凝聚着自家的心血。春天,播种希望的种子;夏天,顶着烈日除草施肥;秋天,迎来丰收的喜悦。那时候,田野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间。小麦成熟时,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收割机的轰鸣声、农民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丰收画卷。

      除了种粮食,农村的多种经济也开始蓬勃发展。村里的张婶率先办起了养鸡场,起初只有几十只鸡,后来规模越来越大,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户。她常常笑着说:“以前只知道种地,没想到养鸡也能赚大钱!”在她的带动下,不少村民纷纷效仿,有的养猪,有的养羊,有的搞起了蔬菜种植。村头的供销社也热闹起来,村民们把自家种的蔬菜、养的家禽拿到这里售卖,换回生活用品和钞票。孩子们手里攥着刚买的糖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那时候的农村,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清晨,炊烟袅袅升起,伴随着母亲喊孩子起床吃饭的声音;傍晚,夕阳西下,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农具,走在回家的小路上,相互打着招呼。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全村人都会主动去帮忙,热闹非凡。夏天的夜晚,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老人们摇着蒲扇坐在树下乘凉,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蛙鼓蝉噪,为这宁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机。

      然而,时光流转,曾经热闹非凡的农村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涌入城市寻找发展机会。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曾经生机勃勃的田野,如今有不少都撂荒了,杂草丛生。走在村里的小路上,再也听不到此起彼伏的鸡鸣狗吠,也看不到孩子们在田野里玩耍的身影。许多房屋因为无人居住,逐渐破败,断壁残垣间,满是岁月的沧桑。

      如今,在乡村振兴的大旗下,我们重新审视农村的发展。农村人口减少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但这也为农村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我们不能一味地怀念过去,更要思考如何让农村重新焕发生机。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吸引年轻人回到农村创业就业;另一方面,要挖掘农村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留住青山绿水,守护好农村的自然风光;传承好民俗文化,让古老的技艺和传统得以延续。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村真正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家园,让曾经的烟火气重新回归,让乡村振兴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美好生活。

      回望过去,那些在改革开放中勇于破壁垒、趟险滩的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农村的辉煌;展望未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更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共同书写农村发展的新篇章。让我们记住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带着对农村的热爱与希望,继续前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