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怎样才算黄金时代?
他说:“你所处的时代,
有什么特别看不顺眼的,
你去尽力把它改变,
那也就接近黄金时代了。”
然而,他身边的人却不理解他的行为,
看着他一意孤行的决意,
母亲总是激动的劝解:
“你这不是普度众生,是自毁前程。”
他叫杜聪,
29岁以前,
他是哥伦比亚大学学士,
哈佛大学硕士,
华尔街投行银行副总裁,
瑞士银行驻香港联席董事,
法国银行副总裁。
他的事业曾得到过李兆基和克林顿的支持,
他的照片至今还挂在法国国家巴黎银行总部大堂。
在当时的90年代,
他就已经年薪百万,
还曾对母亲许愿,
要成为华尔街最出色银行家,
在最接近梦想的时候,
他却变得身无分文,
生活在偏远的乡村。
那是2002年,
因为工作关系,
杜聪来到河南,
偶然间,
发现这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
这个群体贫穷又没受过教育,
缺钱导致他们卖血贴补家用,
而那些非法的采血机构,
并不会注意卫生安全,
共用针头、疾病血液,
使很多村民染上了艾滋。
为了了解更多,
杜聪曾一天,
跑遍周围所有的村落,
他发现每10个成年人中,
就有4-6个感染了艾滋。
杜聪说,
他们住在阴暗破陋的房屋里,
因为药物十分缺乏,
病人普遍发烧、咳嗽、腹泻,长满了疱疹。
有的就那样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
甚至身体已经溃烂,
随时都可能毫无尊严地死去。
而他们的孩子更为可怜,
有的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毒,
不久后便会痛苦的死去;
即便健康的孩子,
也因为亲人的逝去,
被视为不详而被孤立。
在这一天中,
杜聪感受到太多的悲痛,
他看到一位老奶奶抱着两个孙子,
孩子的父母因艾滋已经去世,
而孩子们在不久后,
也会因艾滋逝世,
这位奶奶无奈的说:
“等我两个孩子都走了,我也该走了。”
他看到一个瘦小的小孩,
痴痴地站在路口等待着,
他的父亲因艾滋去世母亲改嫁,
为了见到母亲他每天这样等着。
他看到一位母亲泪眼婆娑的乞求他,
她瘦的看得到肋骨,
一边心疼患病的儿子,
一边发愁没钱读书的女儿,
她对他说:
“我完了,我儿子也有艾滋,
也许你救不了我的儿子,
但一定要帮帮我的女儿,
我想让她有一个读书的机会。”
他看到一个小小年纪就很懂事的女孩,
在她的画上画满了自己的心愿,
但她也知道现实的无奈,
于是,在画中她对妈妈说:
“妈妈,不如你卖了我吧,
卖了我,就有钱买药来治你的病了。”
在另一幅画中,她又补充道:
“妈妈,不要紧的,
等我长大以后我会回来找你的…”
他还看到一个才七八岁的男孩,
为了能继续活下去,
自己跑了十几里路找他询问,
抗病毒药物该怎么服用。
这一幕幕情景,刺痛着杜聪的心,
他说:“我从未遇到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地方,
竟能有这样大的苦难,
一户人家的老中青三代都处于,
‘贫困’、‘疾病’、‘歧视’的三重打击。”
无助的家庭,痛苦的患者,可怜的孩子,
这些画面一直出现在杜聪的脑海中,
他因此噩梦连连,
常常半夜痛哭流涕。
于是,
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辞去众人羡慕的工作,
到农村救助艾滋孤儿。
得知消息的朋友们一个个劝他,
这世上苦难的人那么多,
救得过来么?
而家人更是强烈反对:
“我供你读哈佛,
不是让你出来做义工的。”
然而,面对反对和责难,
他却异常坚定的说:
“虽然我可以一边做金融一边做慈善,
可是我等不及了。
这世界少了一个银行家照样运转,
但眼看这帮孩子不救,就晚了。”
边工作边救助,
是能救一些孩子,
但如果全职去做,
能救助的人可以翻几倍。
他毅然辞掉了自己的工作,
投身到救助事业中,
全年无休,一文不挣,
却更加忙碌。
然而,在刚开始的时候,
他就遭到了磨难。
有次,他提前联系到一位当地的医师,
但对方在电话中只说了三个字:“别过来。”
原来这位医师的电话被监听,
因为当地的官员并不欢迎他来,
不但跟踪,还特别警告。
后来,悲愤交加的他与官员交涉,
他说:“艾滋病这把火还在烧,
我不是来调查起火原因、追究责任,
而是来救火、救人的。”
这时,当地官员才肯接受他,
对他说:我们欢迎,愿意让你进来。
待他真正开始的时候,
就发现唯有教育,
才能解救这些贫困的家庭,
而且这也是每一位,
艾滋病人最大的遗愿。
1998年,杜聪成立了智行基金会,
他用自己的积蓄,
深入各地的艾滋村救助艾滋孤儿,
已累计向河南、安徽、云南等10省捐助2亿元,
救助了2万名艾滋遗孤。
在资助的过程中,
杜聪又发现,
仅仅只接受教育,
还根本不够。
因为这些孩子,
背负着太多阴影,
他们沉默寡言,不敢抬头,
有的孩子甚至充满仇恨,
在手臂上刻着“仇”与“忍”字。
于是,
杜聪开始花更多的时间去疏导孩子们的内心,
他组织各种艺术活动,
画画、唱歌、跳舞等等,
帮他们发现美好的事物,
另外,他也常常与孩子们聊天,
辅导他们功课,介绍工作,
甚至分享恋爱心得。
面对这些孩子,杜聪感叹着:
现如今,医疗水平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如果人们感染了艾滋病,
用药物治疗实现生命延长,
已经能达到很好的疗效了,
现代科技已经给了希望,
然而当下社会却给不了,
这些孩子打开镣铐的钥匙。
慈善绝不是施舍,
更不是直接资助钱财,
不要因此,
剥夺了他们的尊严。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杜聪竟然坚持了20年,
但是他发现还是杯水车薪,
钱越用越不够。
这种状态,让他忧虑不已,
“有这么多人需要帮助,
我的力量却这么小,该怎么办?
为什么这个世界这么不公平?”
看着他如此焦虑,
朋友安慰道:
“尽管杯水车薪,
但只要帮助了一个人,
就已经是功德无量了。”
虽然救不了所有的孩子,
但是对于被救助的孩子来说,
意义非凡。
想通了这件事后,
杜聪更加努力的去筹款,
一次法国雅高酒店集团联系他,
希望为基金会捐款2万欧元。
杜聪想了一下,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一家酒店每个房间,
都需要一个环保袋,
每天至少需要几千个。
那不如,
用这笔资金建立一个环保袋加工厂,
不但可以让艾滋病人自食其力,
还能资助更多的儿童。
就这样2万欧元的投入,
产生了300万元的效益。
杜聪说:“如果我当初收下那2万欧,
那现在早就用光了。
做慈善,要像种了一棵苹果树,
不断会有苹果长出来,有苹果吃。”
如今在他的努力下,
很多孩子考上了大学,
有不少是名牌大学,
还有的甚至留学美国。
他们都有了更好的人生。
曾经快救不活的孩子,
如今当了医生,
还成天嘱咐杜聪喝药,注意身体,
杜聪笑着说:
“谁能料到以前我医他,
现在他医我。”
曾经为吃饭发愁的孩子,
如今成为世界级面包师,
还有更多的孩子,
也走上杜聪的道路,
回乡创业,
帮助更多艾滋家属。
但是现在的杜聪呢?
还是没有工作,没有伴侣,没有孩子
因为劳累还患上严重的高血糖高血压,
当有人问他:值得么?
他笑着说:
“我拥有20000个孩子,
他们都叫我爸爸,
而且我得到了,
做一辈子银行家都体会不到的东西!”
你活在你的黄金时代吗?
对于杜聪来说,
放弃优渥的生活,
投身贫困的农村,
就是为了创造一个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