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7 6月16日 晴
接昨天的如何入定心静,明代大学早已为我们开拓了方法论。
修身七境——知止定静安虑得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一个人首先要确定目标,才能够坚定志向,坚定了志向,才能够镇定自若,镇定自若之后才可以心神安稳,心神安稳之后才可以思索周密,思索周密之后,才可以有所收获。万物都有本来面目和表象,任何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明白了表象和真相,又明白了开始和结束,就会得到真理。
《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意义简释如下:
1.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止”指“归宿”、“立场”。“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对佛教而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与“止”相对的范畴为“观”,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被译为“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的,指集中详细观察思维预定的事物和义理,获得某种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知止指对归宿有明确了解,则已经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应指坚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说,能对归宿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3.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
“静”是静心。朱子《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心不妄动”。对于“静”,《礼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论语》也说:“仁者静”。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认为清静是修道的基础,故奉《清静经》为玄门日诵课之首,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4.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
“安”是随处而安稳。朱子《大学章句》释“安”字为“安,谓随处而安”。《管子。内业》进一步谈到“安”和“静”、“定”的密切关联:“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又曰:“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再曰:“正心在中,万物得度。”最后则是“德成而智出”。
5.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
“虑”是思考精审。朱子《大学章句》释“虑”字为“虑,谓处事精详”。
6.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达成的意思。朱子《大学章句》释“得”字为:“得,谓得其所止”。
普通人,心猿意马,自己不明确目标,就会心性乱动,导致耗散心力,一事难成。
因此定住心猿的第一步就是通过确认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为要什么定住心猿。
第二步,让自己的生活习惯定下来,让工作习惯和执行力定下来。固定作息,固定作业,固定健身,让身体恢复自然,让大脑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
第三步,定后才能静,心力只往一个地方发力,大脑才会更清醒,在没有单点突破之前,不要想太多生态链,搞掂长枪理论先再想木桶理论。
第四步,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规划,也清楚自己的执行力后,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要往哪里走,明白自己的使命,要一意一心要做好一件事后,心才会静下来。
从而静而后能安。
目前由要做的事,就是知止,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