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近因为装修房子的事,跑去建材市场。那一天下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整个古城弥漫在一片水雾里。坐在出租车上,心情分外放松,看着前面的雨刮时而挥起刮去一层薄薄的水雾。朝车窗外望去,是这个城市里一座民办初中。
正是下午上学的时间,街上并排行走的无一不是年轻稚气的脸庞,偶尔看见亲密的交谈和遮掩不住的欢声笑语。这种独有的青春和快乐大约只属于这个年纪吧。一张张白皙朝气的面庞,一双双清澈的眼睛。
车子行驶20分钟左右,到达此行的目的地。这个居于这座城的北方的建材市场大约满足了每一个前来到这里想要在这个城市里建造一个家的愿望的人。
雨中的建材城多了一分静谧,街上偶有行人,也是神色匆匆。拐进一条街,只是偶尔瞥了一下路边,还是不期然的发现了印有《后来的我们》包装的快递箱。“后来的我们”不也正像这样一种存在,无意多言,却总能碰到你的心。
2.“后来的我们”中,影片里出现的植物花卉并不多。多的是“遥江镇"的雪景,多的是在北京居住的逼仄和压抑。那些隔着镜头都能感觉到的艰辛和苦涩。它们是挤在出租屋里吃过的泡面,是漏了水的房子。是“小晓"捡了一个打满补丁花的沙发的喜悦,是对着每一个过去的新年说出“我们明年在北京肯定能好过”的信心。
3."后来的我们"中小晓的角色像极了每一个在北上广打拼的年轻人。她和见清经历的困窘,挣扎,不甘和拼命像极了北上广的每一个人。
4.大幕合上,脑海里还能想象出“小晓”的眼泪和微笑,这大概是这部电影留给自己最大的温度。
5.同时,令人难忘的还有小晓和见清在北京度过的那个最重要的新年,他们搬家时第二个家窗外的那一朵盛开的花。作为电影需要,这是影片下半段中一抹最骄傲的色彩。那个时代,"见清"困窘,“小晓”无奈。他们最终还是分了手。作为主角和戏剧结构不能表达的戏份。这一朵盛开着的花代表了全部。它总共出现了两次。在主角们陷入最后一次最难的困境和抉择的时候,它在阳光下就那样盛开着。在主角们撕心裂肺的感情抉择和理想的选择究竟何去何从时,这一朵花是最深情最温暖的存在。它在北京的一方天地之间摇啊摇。
6.在一些电影的镜头中,“花”有时是象征性的电影语言。在以非裔模特儿华莱丝为原型创作的自传电影《沙漠之花》里,华莱丝辗转到姨妈家,在那里,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佣人。每天面对的是地下室里的碗碟和整栋楼的地板。偶尔想挤进门缝里看会儿电视,也要被姨妈赶出去。在那个环境里,她唯一没有放弃的是希望。每天,她都会仰起头看窗外的花草和从她眼前经过看不清面庞的脚步。是的,窗子50公分高。她目光所及的整个外面世界就只是那个样子。可是后来,她还是走了出去,走到了更远的英国,在那里,她被摄影师挖掘,随之,她的步伐走到了全世界。可谁曾想,她的真实身份仅仅是一个牧羊女。
7.在一些电影中,难忘的视觉语言往往替代了主角所说的重要台词。它们是影片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
8.电影结束了,但是镜头里的那朵花还在一直阳光和微风中摇啊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