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一日同小米在餐厅吃午饭,我们闲聊,“隔壁办公室的小乐升职了,你知道吗?”
“知道啊!她的策划案做的那么好,人又有气质、负责任,升职不是迟早的事。”小米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
“可她来部门不过一年多。”
“要是别人升职这么快,我可能会有几分不服气。可她,我是觉得升职快才理所当然。”
“这是什么道理?”我兴趣盎然。
“她能力很强啊,人又好。上次跟她去逛街,不小心把饮料洒她白裙子上了,还在逛呢,我想着赔她一条新裙子换上,谁知她说什么都不要,还不停的安慰我,说没关系的,我一点没放在心上什么的。”
同一公司从事一年多,如小米这般夸赞小乐的话我听过不少。能得如许赞誉,小乐的人品自不必说。
读书的人很多,读书的方法也有千万种,为何小米却与众不同?
一个人对待书的态度,便是你对待人生的态度。
小米前几天还和我提到过,她有次在上班路上,为了赶着时间,当时路口绿灯转了,而前边车辆许久没动,十分恼火,不停地按喇叭。
都说读书会培养一个人的气质,雕琢一个人的秉性,却在此时如此烦躁。知之却又不知所为,又是为何?
“哦?分明知道?那是该怎么面对的?”我笑着问她。
“……积极、乐观的面对和寻找解决办法吧…”她想了想说。
“那当时你怎么不这么做了?”我又笑。
“我……大概是忘记了吧!”
小米,你恼火与否真与所谓“读书”多少有关吗?
大概忘记了吧!你真的从来记住过吗?
许多人听过恩怨如浮云,一笑任抛之,可是在得知其他人在背后诋毁自己时总不能一笑置之。许多人也听过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可是在其他人反驳自己的时候总不能虚心听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韩寒《后会无期》电影海报的标语。
对比之,我们有很多人,读了那么多书,为何还是一无所获?或者说,为何不能智慧的运用到生活中去?
我想归根结底,是因为许多人所谓的读书,只是在粗略的吸收字面,或者仅仅在暂时的怡情养性,并没有真正的放在心上,更者是书的水平本就不够,根本无法被读者放在心上,更别说去践行那些道理了。
小米,你的恼火,你的明知该何为却未为,可能是你没有在“真正”的读书。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俞敏洪说过:“一个人生活最高的境界,就是诗意的生活。”
“我喜欢海子。”脑瘫农村女诗人余秀华说。
一个脑瘫女子。我想她所读的海子的诗集成为了她思想的领路者。她通过读诗,然后去写诗,用诗歌表达自我,用诗歌与命运抗争。
一个脑瘫的女子尚能通过诗歌做到此,而我们,自然也能通过诗歌找到自我心灵的栖居。一旦找到了这样的栖居,人生何谈烦恼,何惧烦恼。
“理解生活而且要热爱生活”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读着这些文字是否忽然让你豁然开朗呢?这大概就是读书的魅力了。
读一读书会使我们懂得多了一点,再读下去我们以为自己读的很多了,以此持怕是才看到真正的世界。
这一读下去,便是读的自己的人生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有益的书籍如此多,但我们如何能更好的吸收其间的益处?
卡夫卡有言,“书是凿开我们心中冰封海洋的那把斧子”。
真正的读书,应当要通过其使我们心灵深处的东西被唤醒,要使我们更加从容、乐观的去面对生活、工作、乃至人生。
小米,你的恼火,恰恰是因为你没有在“真正”的读书。
于是,读某本书之时应当用心去领略文字,应当思考,而不是囫囵吞枣似的,念了一本书,过了几天,里边的内容是何味道,几乎都不记得了。
人的一生啊,读的是书,真正认识的却是自己。
试问,如果读了一本书不能使你更加清醒,不管是书的原因,还是你读书方式的原因,我们又何必去读它呢?
- END -
关于花痴屮
你的书,为何一直读不下去?
下方留言说出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