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的是书,认识的却是真正的自己

雨果:“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一日同小米在餐厅吃午饭,我们闲聊,“隔壁办公室的小乐升职了,你知道吗?”

“知道啊!她的策划案做的那么好,人又有气质、负责任,升职不是迟早的事。”小米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

“可她来部门不过一年多。”

“要是别人升职这么快,我可能会有几分不服气。可她,我是觉得升职快才理所当然。”

“这是什么道理?”我兴趣盎然。

“她能力很强啊,人又好。上次跟她去逛街,不小心把饮料洒她白裙子上了,还在逛呢,我想着赔她一条新裙子换上,谁知她说什么都不要,还不停的安慰我,说没关系的,我一点没放在心上什么的。”

同一公司从事一年多,如小米这般夸赞小乐的话我听过不少。能得如许赞誉,小乐的人品自不必说。

读书的人很多,读书的方法也有千万种,为何小米却与众不同?

一个人对待书的态度,便是你对待人生的态度。

小米前几天还和我提到过,她有次在上班路上,为了赶着时间,当时路口绿灯转了,而前边车辆许久没动,十分恼火,不停地按喇叭。

都说读书会培养一个人的气质,雕琢一个人的秉性,却在此时如此烦躁。知之却又不知所为,又是为何?

“哦?分明知道?那是该怎么面对的?”我笑着问她。

“……积极、乐观的面对和寻找解决办法吧…”她想了想说。

“那当时你怎么不这么做了?”我又笑。

“我……大概是忘记了吧!”

小米,你恼火与否真与所谓“读书”多少有关吗?

大概忘记了吧!你真的从来记住过吗?

许多人听过恩怨如浮云,一笑任抛之,可是在得知其他人在背后诋毁自己时总不能一笑置之。许多人也听过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可是在其他人反驳自己的时候总不能虚心听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韩寒《后会无期》电影海报的标语。

对比之,我们有很多人,读了那么多书,为何还是一无所获?或者说,为何不能智慧的运用到生活中去?

我想归根结底,是因为许多人所谓的读书,只是在粗略的吸收字面,或者仅仅在暂时的怡情养性,并没有真正的放在心上,更者是书的水平本就不够,根本无法被读者放在心上,更别说去践行那些道理了。

小米,你的恼火,你的明知该何为却未为,可能是你没有在“真正”的读书。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俞敏洪说过:“一个人生活最高的境界,就是诗意的生活。”

“我喜欢海子。”脑瘫农村女诗人余秀华说。

一个脑瘫女子。我想她所读的海子的诗集成为了她思想的领路者。她通过读诗,然后去写诗,用诗歌表达自我,用诗歌与命运抗争。

一个脑瘫的女子尚能通过诗歌做到此,而我们,自然也能通过诗歌找到自我心灵的栖居。一旦找到了这样的栖居,人生何谈烦恼,何惧烦恼。

“理解生活而且要热爱生活”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读着这些文字是否忽然让你豁然开朗呢?这大概就是读书的魅力了。

读一读书会使我们懂得多了一点,再读下去我们以为自己读的很多了,以此持怕是才看到真正的世界。

这一读下去,便是读的自己的人生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有益的书籍如此多,但我们如何能更好的吸收其间的益处?

卡夫卡有言,“书是凿开我们心中冰封海洋的那把斧子”。

真正的读书,应当要通过其使我们心灵深处的东西被唤醒,要使我们更加从容、乐观的去面对生活、工作、乃至人生。

小米,你的恼火,恰恰是因为你没有在“真正”的读书。

于是,读某本书之时应当用心去领略文字,应当思考,而不是囫囵吞枣似的,念了一本书,过了几天,里边的内容是何味道,几乎都不记得了。

人的一生啊,读的是书,真正认识的却是自己。

试问,如果读了一本书不能使你更加清醒,不管是书的原因,还是你读书方式的原因,我们又何必去读它呢?

- END -

关于花痴屮

你的书,为何一直读不下去?

下方留言说出你的想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